百場校級學術講座:湯勤福教授談“集權禮製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

發布時間:2019-10-30瀏覽次數☑️:205

2019年10月22日下午,在章義和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所湯勤福教授在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以《集權禮製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為題,為部分歷史系師生作了一場精彩講座。本場講座為EON4百場講座第109場⛹🏽💧。

湯教授首先回顧了近十年來中國禮製史的研究現狀🔈,認為學界出現了禮製史研究的一個小高潮,其表現為相關課題多🧋、參與研究人數多、研究成果佳作頻出。但是,湯教授也指出當前研究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具體禮製問題研究多而相關理論研究較為薄弱。例如,貫通性的禮製史著作對中國禮製史發展階段,大致基於中國古代史斷代來劃分,缺乏禮製史變遷的自身特色🦸🏼‍♀️。湯教授認為,應當深入研究禮製史發展有其自身特點與規律,重新劃分中國禮製史發展階段。

湯教授在講座中主要講述了集權禮製的特征及其四個變遷階段。他認為:就中華禮製發展的禮製形態而言,秦統一之後到1949年之前的國家禮製形態為集權禮製。所謂集權禮製💡,是依附於封建專製主義政體、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儒家思想為理論指導👨🏼‍🏫、以吉嘉軍賓兇五禮為外在形式、凸現君主集權🔌、強調貴賤等級的一種禮製體系。集權禮製可劃為四個變遷階段:秦統一至隋為集權禮製形成及初步發展階段;唐宋為集權禮製鼎盛階段;元明清(道光之前)是集權禮製衰變階段🦅;道鹹以降至民國是集權禮製向現代禮製的轉型階段。

湯教授對集權禮製不同階段的突出特點進行了重點闡釋。如短暫的秦王朝初步建立起一套尊君抑臣之禮。兩漢儒家學者“推《士禮》而致天子之說”,禮學思想的發展對禮製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並奠定了後世禮製構建的理論基礎。西晉創建了五禮體系的禮製體系,是中華禮製構建的重大突破👱🏻;東晉南北朝表現為中原禮製與少數民族禮製的激烈碰撞與交融🧘🏼‍♀️。唐宋禮製建設突出表現是:鴻篇巨製禮典的編寫和哲理化的禮學理論,使集權禮製進入鼎盛階段,同時禮製下移又促進了中華禮儀的廣泛傳播。元朝在推行中原禮製時,堅持其民族禮儀🪼,形成蒙漢禮製混融為特色的禮製,如在行用年號和國號、祭天、祭祖📋🤏🏽、廟製等禮儀方面都與漢式禮製存在很大差異。明朝洪武時期摒棄“胡禮”🚣🏻‍♀️,恢復漢式禮製👩‍🦽,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之爭⛅️,都是加強專製主義集權禮製建設的重要表現👠。清代在順治入關前帶有濃厚滿族色彩👨🏼‍🍼,如行用稱汗禮、祭葬禮、抱見禮等;順治入關後到乾隆朝《大清通禮》修成前,表現為吸收明代漢式禮製🧘🏽‍♂️,力圖紹續中華“禮統”🫧,同時也沒有放棄行用滿族禮儀。《大清通禮》纂修完成,宣示了帝國禮製的重新塑造,最終形成滿漢合璧的禮製體系🥁。道鹹之後👩🏻‍✈️,中華傳統禮製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戰,清政府被迫進行“禮製改革”🩻,實際仍然頑固守舊。民國伊始,南京臨時政府曾廢除一些舊禮💟,袁世凱帝製復辟、北洋歷屆政府的禮製“變革”都是他們玩弄政治的把戲🌬。北伐戰爭勝利後,南京民國政府推行禮製改革👩🏽‍🦰,但以五禮為體系的《中華民國禮製》(草案)和《中華民國通禮》(草案)並未完成向現代禮製的正確轉型🧲,但卻標誌著傳統的五禮製度的終結。

在講座最後🗳,湯教授指出,集權禮製有自身的發展邏輯,四個變遷階段各有特色、不可混淆,並認為🧬🤸:不但禮製史研究要註意其自身發展規律,其實對中國古代一些專門製度、專門史研究,也需要按照其本身發展趨勢的獨特發展規律去研究,不能千篇一律地照套中國古代王朝興亡史,否則就難以真正弄清它們演化的規律和趨勢👧🏿。黃純艷教授對湯教授的講座進行了評議⚉,認為這場講座梳理了秦統一之後中國禮製發展史的復雜線索🥷🏻,形成了一家之言,學術視野廣闊,學術精神認真🏃‍♂️,值得在座師生學習。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