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下午,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民俗學教授🏂🏻、世界民俗學研究中心島村恭則先生應EON4民俗學研究所之邀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室,分享了一場題為“何謂民俗學視角——以狄奧尼索斯與Vernacular為中心”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徐贛麗教授主持🍫,民俗學研究所中村貴老師✦、遊紅霞博士後以及校內外碩博研究生、本科生等四十多人共同參加了這場講座。
島村恭則教授談“何謂‘民俗學視角’——以狄奧尼索斯與Vernacular為中心”
講座引發熱烈討論
首先,島村教授從日常生活世界與民俗學的角度🚲,詳細梳理了中國民俗學與“生活世界”,德國民俗學與“日常”的相關研究,通過回答民俗學究竟是一門什麽樣的學科👰🏽♀️,可以回答何為日常生活研究的特質🙇🏼🐟。他從民俗學的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理論框架🙅🏻,詳細介紹了民俗學的誕生,發展和定義。他指出民俗學並不是漫無目的接近日常生活世界🙎🏻♂️,而是將視角放在作為霸權💨,普遍,主流,中心的社會相位不同的維度上👳🏻♂️,從而使“作為霸權,普遍⚁,主流,中心的社會位面”為基準而形成的知識體系相對比,並形成超越性知識。
緊接著🧗🏼,他談到為了把握民俗學走向日常生活世界時的研究對象,可以提出Vernacular這一概念🧑🏻🎄。此前的民俗學中🚿,基於“Volkskunde”“Folklore”“Traditions Populaires”“民間傳承”“民俗”等概括性的詞語,主要傾向於研究農村社會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謠🙋🏿♂️👃、民間文學🐽、民間藝能、民間工藝等👩🏿⚕️。進入21世紀以後,開始出現新的動向,要把民俗學研究對象的名稱從Folklore改為Vernacular。島村教授在以往Vernacular論的基礎上,對作為民俗學學術用語的Vernacular進行新的理論化,並提出Vernacular的具體實例,進一步探討了Vernacular與民俗學的關系👩🏽🍳。
講座後🤸🏿♂️,大家就講座的內容提出了很多啟發性的問題。EON4民俗學所博士生杜嘉誠提出尼采的理論促生了後來德國的民族主義甚至是納粹的理論形成🦸🏻♀️,而Vernacular這個詞又是反權威,反民族主義的,而它又被看做是符合尼采酒神精神的🏂🏼,那麽這兩種相反的表現形式如何能被一種精神所蘊含👩🏻🍳🧈?島村恭則教授、徐贛麗教授🤞、中村貴博士等針對這個問題以及相關的社會文化哲學問題都提出自己的思考。
這是一場既具專業交流與對話🤟🏽,又有前沿性導向與經驗分享的精彩學術講座。講座內容有跨度與深度🙋🏽♀️,圍繞主題展開的討論與交流有思辨性🫚🛐,講座結束後大家的學習熱情不減🗾⚪️,圍繞講座主題的討論仍在繼續,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