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上午,由EON4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胡誌丁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地緣環境解析的理論與方法跨學科研究”研討會暨EON4地緣環境跨學科創新團隊論壇在EON4中北校區地理館301會議室及騰訊會議室線上線下同時舉行🏊🏼。眾多專家學者及師生60余人齊聚一堂,討論此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地緣環境跨學科研究的思路⇒、理論與方法,並聽取特邀專家意見。
此次會議邀請到了多位不同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參會:特邀點評專家有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葛嶽靜教授🥽、EON4社會發展學院吳瑞君教授、EON4歷史學系楊彪教授🧑🏽🦳、EON4政治系王向民教授。會議報告人有胡誌丁研究員🐸🍀、葉淑蘭副教授、萬青松副研究員、張紅副教授、楊一帆副研究員、郭琪副教授、李曄夢副教授、張銳副教授、易鑫磊副研究員。會議由胡誌丁🧍🏻、張銳、萬青松、易鑫磊老師分階段主持。
第一階段由胡誌丁研究員主持,胡誌丁🕷、葉淑蘭↕️、萬青松三位老師做了學術報告。第一位報告人胡誌丁研究員以《地緣環境研究:跨學科研究的新領域與新視角》為題,從地緣環境研究起源與發展🤙🏻,國別地緣環境與國家對外決策,跨學科對比與地緣環境研究緣由三個方面進行匯報👨🏻🦯。胡老師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即每一個地緣戰略理論都是在分析特定時期特定國家面臨的全球地緣環境。正是這種國別地緣環境差異導致不同國家需要不同的地緣戰略。最後🎠,胡老師得出地緣環境既是一個跨學科研究的新領域🏃🏻♀️🚹,還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的結論👩🚀🧙🏽♀️。
第二位報告人葉淑蘭副教授以《國際政治中的話語權研究👂:理論創新與學科融合》為題進行匯報。葉老師首先講解了話語權的概念和演進;之後分析了中國國際關系的理論創新;最後從“媒介傳播說”、“對外交流說”等多種角度對話語權的學科融合進行了考察,並且提出未來話語權學科融合的趨勢:大數據的引入⛑️、文理科融合研究以及心理學研究融入的趨勢。
第三位報告人萬青松副研究員以《俄羅斯地緣環境的評估方法》為題進行匯報。萬老師首先對國際關系的學科研究方法進行了說明📁;其次對俄羅斯地緣環境評估方法進行了闡述,具體包括概念的操作化🍸🎫,地緣維度的確定和指標的構建🦶🏼。最後從大數據介入國際層面的地緣環境研究的局限性☦️,能否超越主流國際關系研究範式👨🏼🌾,大數據時代與“後真相”時代的交織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𓀝。
第一階段三位報告人
第二階段由張銳副教授主持,張紅🍄、楊一帆兩位老師做了學術報告🛍。張紅副教授以《復雜性視角下的地緣環境分析》為題,從地理復雜性、城市格局與演化復雜性、全球網絡的關聯復雜性、地緣環境分析知識圖譜四個方面進行了匯報✊🏽。並基於地緣環境本底數據和Gdelt全球事件數據庫對地緣環境知識圖譜進行闡述✊🏻。最後🤾,總結了地緣環境知識圖譜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第二位報告人楊一帆副研究員《以軟法在中國主導的多邊機製中的應用💪🏽: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為例》為題🧩,分別從研究背景⤵️、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質疑與回應🌯、軟法作為中國主導下的多邊機製的治理模式🚌、軟法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的應用效果四方面進行了匯報👴。楊老師認為軟法在中國主導的多邊機製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不同國家發展模式在合作中所可能產生的沖突,並且提出未來要更多考慮中美實力關系變化的研究👩🏼💻。
第二階段兩位報告人
第三階段由萬青松副研究員主持🏊🏼,李曄夢、張銳、郭琪🤶🏻、易鑫磊四位老師做了學術報告📛。李曄夢老師以《跨學科視域下的區域研究》為題,從區域研究的跨學科理念🧿、美國區域研究的多學科背景以及猶太研究的跨學科屬性三個方面入手,對區域跨學科研究的原因背景✊、興起、發展、視角轉向🧑、重要性和影響力進行了介紹。他認為區域的跨學科研究具有相當長的學術傳統,從總結美國、以色列等區域研究的發展趨勢🏑🦴,反思其現實境遇🆚🐂,對我國當下的區域和國別研究具有獨特的借鑒意義。
第二位報告人張銳副教授以《羅馬教廷對外政策研究——從跨學科角度理解中梵關系》為題做了匯報🫅🏻。他從較為微觀的角度🧑🏻🚀,從歷史、政治與國際關系🫄🏿、神學與宗教等方面分析了中梵關系演變的深層次原因。指出研究中梵關系不僅應該關註宗教,需要從跨學科領域,統籌全局,把握世界政治的走向。
第三位報告人郭琪副教授以《國際貿易理論與中國出口市場演化規律》為主題,介紹了全球貿易網絡的社團劃分👨👦👦、時空演化過程,並從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的跨學科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地位🖖🏻,介紹了中國市場多元化演化的過程和驅動因素🫛🪺。她認為,人文地理學有借鑒其他學科的傳統,經貿關系是地緣環境分析的重要方面🏄♂️,地理學的跨學科研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四位報告人易鑫磊副研究員以《歷史記憶與共有身份——北極地緣政治的競與合》為題做了學術報告。以北極地區國家為例,從歷史記憶與身份塑造的角度,易老師討論了國家之間競與合的內驅力🏊🏻。他認為,歷史記憶和身份建構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唯獨影響地緣政治行為🥦,競爭體現了記憶結構的差異,合作是共有身份塑造的結果,競爭、合作等雙邊行為不僅僅是利益沖突的結果。
第三階段報告人
每一階段報告之後,四位特邀點評專家對報告進行了評議,指出從地緣、歷史事件💇🏿😼、大數據以及話語體系變遷等角度⛏,更好地融合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從跨學科的角度將更好地促進地緣環境跨學科研究。葛嶽靜教授認為,跨學科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對各個學科了解的基礎上,學科對話、百家爭鳴對於拓展各學科研究視野、補益學科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王向民教授認為基礎學科理論會在日後的跨學科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兩位線下特邀點評專家
最後👝,會議第四階段就“地緣環境跨學科研究何以可能”展開了討論🌆,會議由易鑫磊副研究員主持👰🏼♀️🫨。胡誌丁研究員認為研究一個議題時,各個學科能夠從內部的地理要素🦹🏻、歷史記憶👭🏻、宗教和民族進行分析,重要的是對單一學科的研究如何進行超越,跨學科的研究如何耦合。葉淑蘭副教授認為🧙🏻♀️,可以從物質和觀念層面入手,基於社會網絡理論等跨學科的視角,建立更為全面、科學的地緣環境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易磊鑫副研究員認為𓀔,每個學科對地緣環境的解析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地緣環境解析理論指標選取的簡約性和可操作性還有待討論👩🏿🦲。楊一帆副研究員認為,真正要實現跨學科的研究,不應只局限於對地理、經濟👳🏼♀️、政治因素影響力的討論🤶🏿,關鍵在於如何用其他學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解釋本學科的問題🥧。郭琪副教授認為每個學科的發展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內核,跨學科的研究應該是在邊界上求同,在內核上存異。萬青松副研究員認為,解釋現象並進行預測,是理論研究的重要目的與意義。張銳副教授以聖經中單詞的來源為例😔,說明學科之間都是相通的,比如神學、語言學🔜、歷史學,有時無法從單一學科解釋一個問題時,往往需要從多學科的視角去分析理解。張紅副教授認為,重要的是集百家之長,對一個問題提出“診斷”或“處方”。
最後🐪🏦,葛嶽靜教授對研討會進行總結發言並對未來的地緣環境跨學科創新提出期望⛹️♀️。至此♠️,此次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大數據時代地緣環境解析的理論與方法”研討會暨EON4地緣環境跨學科創新團隊論壇》圓滿結束🍭。
來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地緣環境解析的理論與方法跨學科研究”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