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上午🧚♀️,由EON4平台主辦、社會發展學院承辦的2019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62場在EON4平台中北校區田家炳書院413室正式開講🍥🐭。復旦大學顧東輝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題為《社會工作的迷思與解讀》的報告,講座由社會工作系副主任何姍姍副教授主持。
何姍姍副教授向大家介紹主講嘉賓
講座開始👨🏻🦳,何姍姍副教授向大家介紹了主講嘉賓顧東輝教授,並代表EON4社會工作系向顧東輝教授贈送主辦方的紀念牌與社會發展學院院旗👷🏻。
顧教授通過提問的方式開啟今日的講座🐷,針對“你覺得什麽是社會工作”這一問題,現場參與者熱情地參與其中,顧教授也對回答進行了總結,強調社工重在參與與做出實際地行動。接下來顧教授進入講座的正題🧟♀️,即社會工作的迷思和解讀。
顧東輝教授談“社會工作的迷思與解讀”
首先,顧教授從三個方面對社會工作的功能迷思進行了介紹🪭。第一🚛🚦,社會工作對於從業者有成長的功能,成功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追求▫️,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好專業,是提升綜合素質的很好載體👨❤️💋👨,綜合素質則是成功、幸福和價值的基礎。第二,社會工作於對象有助力功能🚖,顯功能包括幫助服務對象疏解困境、滿足需求、促進人在場境的適應性平衡🙇,顯功能則體現在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中👨🏻🦰🪡,即發展服務對象的能力💂🏼。第三,於外部環境的促優功能🤌🏻,經濟方面,社會工作開辟就業領域,進行生產消費🥋,降低社會成本,積累國家財富;政治方面,社會工作可以糾正市場失靈,彰顯民主精神,創新社會管理等;社會層面,社會工作可以舒緩問題🧘♀️,推進公正,促進和諧💇🏼🛝。
接著顧教授對社會工作的本性迷思進行了詳細闡述☝🏼。社會工作是助人自助的專門活動,社區工作和社會工作行政都需要助人自助🕵🏼♀️,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和不同場所,都能運用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顧教授提到社會工作的本真品性,其基本內涵是協助鏡中人或者說社會人(person in environment)的社會健康進而整體發展的專業活動。同時,顧教授從《紅樓夢》等種種生動有趣的範例中剖析人的特性和需要🧚🏻,並具體闡述了社會工作的對象、主體🚬、目標👨🏻🏫🧑🏼🤝🧑🏼、倫理和方法👨🏼🍼,強調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的兼顧👩🎨🕑,推動個人改變和環境改變協同進行。
之後🥗,顧教授具體分析了社會工作的專業迷思🧘🏼♂️。社會工作在1917年被視為專業,他強調,任何專業都是在應對挑戰中產生的,社會工作也不例外,其助人自助為主的臨床社會工作有其專業性🤾🏼。顧教授總結概括出🚴🏻♀️,社會工作的專業屬性包含六個方面🧑🦼:擁有理論體系、經過規範訓練、體現專業權威、具有倫理守則、擁有組織文化並且得到社會認可。通過中國社會工作的“擴展SWOT分析”,顧教授指出,社會工作存在本土特性較為薄弱、教育質量還要提高、社會認同尚需提高的問題,而上海的社會工作相對處於全國發展的前列➗,呈現出中平格局,
顧教授也重點強調了社會工作的概念迷思💃🏻,對助人自助的概念進行了精細解讀⛪️。首先是“助”,從物理視角🍆、社群視角和職業視角分析🚇,“助”是協助和扶助,而不是無微不至的幫助⛹🏼♀️。其次是“人”🦜,是基本需要不足、面臨困境的人群,這一人群處於無助的境地🤚🏻,自身不能走出困境,且主動來求助👱🏻♀️,“人”是可控的個人及組合。第三個是“自助”,要綜合考慮服務對象的自身能力及其目標,協調服務對象的權利、義務、責任𓀛,兼顧可行性和效果。總體而言,“助人自助”的目標是自助,在服務過程中要突出“陰陽之道”,重視服務對象自身能力的拓展。
講座合影
講座逐漸進入了尾聲👨🏿🔧,來到了Q&A的環節。這一環節參與度非常高🥾,與會者積極提問,顧教授對相關問題給出了啟發性的回答。有同學針對講座內容中的“社會工作準專業性”進行提問🪆,也有同學問及如何提高社會工作的認可度✡️,顧教授指出👍,重點是社會工作能否在疑難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政府作為資源擁有方需要了解社會工作的意義,但是最重要的是,社會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專業認同感🧚🏽♂️📉,改變大局🦬。關於社會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麽,顧教授也做出了解答🧃,他表示社會工作的核心框架是人在環境中,兼顧個人與環境的改變,其專業智慧的運用範圍非常廣泛,未來可以做很多跟人互動的崗位。此外,顧教授也對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辨析作出了回答🤌,他強調慈善針對人,公益針對人和物👩💼,社會工作則以人為核心對象,並且註重專業技能🚣🏻。社會工作應該學會公益慈善募集資金的經驗⛎,而公益慈善則應該學習社會工作項目管理和增能賦權的經驗。三者應該同構異涵,應該相互交流相互借鑒。
最後,何姍姍副教授再次對顧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參與成員們合影留念📰。本次講座中,顧東輝教授通過深入分析社會的迷思點和困惑點,從功能迷思、本性迷思🌟、專業迷思和概念迷思四個角度展開介紹🤾🏽♂️,強調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健康工程師🍜,兼顧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幫助同學們厘清困惑👩🏻⚖️,堅定對社會工作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在聆聽和互動中,大家收獲良多。
供稿|林宇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