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晚🐅,EON4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樊小玲副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教科書中國形象傳播的話語路徑與策略研究”預結題沙龍在騰訊會議舉行。上海市社會科學院胡鍵教授➛、EON4話語生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胡範鑄教授、EON4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葉軍教授、EON4傳播學院甘蒞豪副教授等參加了此次沙龍。
項目負責人樊小玲首先就結題材料進行了匯報♜,對項目預期研究計劃執行情況、資料收集和數據采集情況、成果研究內容及方法📏、創新程度👩🏻🦽、突出特色、成果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成果存在的不足及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等內容進行了陳述:
課題搭建了實證支撐——理論闡釋——策略設計的全景式框架。首先明確了漢語教科書是“中國形象”極其重要的敘述者和傳播載體的功能地位;其次針對“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區域中代表性國家典型性漢語教科書中多模態形式中國形象的呈現狀況進行了多維度的挖掘;然後引入身份認同與知識生產,提升漢語教科書與國家形象建構關系研究的理論層次,將中國形象在教科書中形式呈現層面推進到背後社會場域與教科書場域文本互構的實質互動層面;最後🫸🏼,在前文對漢語教科書與中國形象建構與傳播的實證與理論闡釋後,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教科書中國形象傳播的創新策略。
課題還引入了多元有機的理論工具🏕。首先,引入語言學情感分析的話語分析法🤥🐇,將漢語教科書編者對於學習者之於“中國”這一意象的引導和建構過程形象化👌🏼、具象化,並對其塑造學習者的“中國”認同過程進行了可索引性話語過程、局部語境化話語過程、關系過程話語過程和範疇化話語過程分析🥣;其次,引入語言學互文分析方法、語義網絡分析法與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集中探討不同語碼、不同模態、不同體裁在語篇中的語義功能和結合的方式與效果🧜🏻,從互文性的角度全面考察漢語教科書構建中國形象的呈現方式;再次🍘,引入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熱點理論工具:身份認同和知識生產,闡釋漢語教科書中中國形象知識生產的狀況,揭示教材中中國形象知識呈現的話語機製提升了漢語教科書與國家形象建構關系研究的理論層次🪼🙇🏼♂️,從質的層面探討中國形象構建本質上是社會場域中的觀念和意識形態與教科書場域文本互構的結果。
課題采取了實證與理論有機融合的研究取向。一方面,課題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教科書調研,建立數據庫🧑🏻🔧,並對典型教材進行了篩選🤛🏼💃🏽。力爭將漢語教科書與中國形象建構與傳播分析建立在大量典型漢語教科書圖文語料的實證分析基礎上,避免單純在理論層面抽象討論漢語教科書在中國形象建構與傳播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在實證基礎上從身份認同及知識生產角度在理論層次探索漢語教科書與中國形象之間互構的機製、規律👨👧👧,從而在質的層面討論復雜社會-歷史背景下🖤,教科書中國形象變遷發生的由來及與華人身份認同及社會知識生產之間的內在關系和互構機理🤣👌🏻,探討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漢語教科書中國形象變遷的有機關聯,從而掌握未來漢語教科書中國形象的最優呈現方式及策略🙏🏽。
與會專家對於課題予以了充分地肯定,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建設性意見的討論。葉軍教授和甘蒞豪副教授認為,這一課題所選定的研究領域既不是傳統傳播學,也不是傳統語言學的成熟領域🔥,而是一片嶄新的理論田野🌖。課題組進行了諸多開創性的探索與試錯性研究🥗,研究框架的搭建和理論工具的選擇都具有極強的探索性,希望本課題實證與理論有機融合的研究取向可豐富傳播學和語言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視野🪤,創新的研究視角可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引導性作用👍🏼。胡鍵教授認為,該課題研究中情感分析和意見挖掘的方法使用是一大亮點,研究的成果超過了預期目標,建議將最後一章研究結論的某些部分進一步深化。胡範鑄教授則對在此課題基礎上開拓新的課題、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進行了建議。
課題負責人樊小玲對與會專家表示誠摯的感謝💁♀️,並表示接下來會在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展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