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國家社科一般項目“生態批判的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在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辦公樓201辦公室舉行中期沙龍🚵🕝,沙龍由課題負責人王茜主持,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師成瑋、虞又銘🦇、蔣向艷👭🏼、李清宇ℹ️、文娟、金誌軍🩰、俞瑋奇等參加了沙龍。沙龍以“自然面容”為題🤽,課題負責人向大家報告了項目的最新進展情況、已取得研究成果和研究中的問題🐀。“自然的面容”是王茜近期寫作的一篇研究論文,主要是將列維納斯基於面容理論的倫理學理論應用到生態倫理領域中🧛🏼♀️🏭,反思了當前生態倫理中的同一化傾向🤙🏼👳🏿,並提出生態倫理應當從個體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的處身性經驗出發🕵🏼♂️, 消除功利主義生態倫理以人衡量動物或者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忽視具體生活情境差異性的不足,使生態倫理由“自我—他者”轉向“他者—自我—他者”的思考路徑🩱🔞,從人賦予非人類他者倫理地位的介入式生態倫理轉向一種人最小限度地幹預非人類他者的消解主義式生態倫理🧑🏼🔧。這就意味著以培養人的健全感性為目標的生態美學有可能成為生態倫理的基礎,而如何理解自然的面容以及如何培養觀看自然的“面容”的能力則是生態美學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生態美學應最終指向倫理的維度。
國家社科一般項目“生態批判的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中期沙龍舉行
王茜認為,中國的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研究一方面不能總是停留在對西方生態文化理論的一味追隨中⛓️💥,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排斥西方的哲學美學理論🪖。列維納斯的理論雖然並不直接涉及“生態”問題🥠,但他為思考“他者”這個具有普遍文化意義的主要話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可以為我們在研究中國文化經驗裏的人與非人類他者的關系時提供啟發,可以由此提出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比如,在中國的文學文化文本中,動物及其它非人類他者的形象是如何呈現的?由這種形象可見🤛🏻,他者的差異性在文學書寫中被如何同化或者如何保留🤷🏿♂️👸🏻?這種對待他者和差異性的態度是否依然在我們的文化經驗中延續著🕎?研究者將基於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研究結論則可以作為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的中國經驗。
從更具有普遍性的哲學文化立場出發思考生態問題🍰,用依據當代哲學、美學👮🏼♀️、倫理學發展的新視角和新視域提出的問題意識去研究中國的文學文化文本,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西方生態理論的新名詞和新術語的一味追隨中,才能生態批判研究在立足於本國文化經驗的基礎上深入下去並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成果🧑🏼🦱。這也是項目負責人通過此次沙龍進一步明確的思路🛀🏼,在後續的研究中,研究者將基於當代哲學美學研究的新進展明確生態批判的問題意識,課題也將在現代問題意識和理論視野的觀照下,對中國文化經驗中如何處理人類與作為他者的非人類自然事物的關系進行重新闡釋為主要內容。
在沙龍中🧘🏻♀️,各位老師也針對課題提出裏問題和寶貴建議。
圖文|王茜 編審| 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