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下午,歷史學系周健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晚清漕務變革之研究(19BZS098)”在人文樓1306室進行課題第一次沙龍。出席本次沙龍的有本校歷史學系的瞿駿,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宋宏、謝敏,以及來自校外的孫青(復旦大學)、沈潔(上海社科院歷史所)、裘陳江(上海中醫藥大學)🚣🏽⛔、王婧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等教授及本校研究生共十余人。
周健介紹了近年的課題進展,即利用盛宣懷檔案等材料,討論19世紀後半期的漕糧市場化問題👨🏽✈️。如果用最簡單的概念來描述19世紀中期以降漕務的變革趨勢👰🏿♂️,那無疑是“市場化”。但所謂“市場化”的問題👩🏼✈️,仍需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落實於具體的時空🕕。周健近年閱讀盛宣懷檔案中的來往函劄,發現輪船招商局的重要采辦地是安徽合肥的三河鎮,那是皖中巢湖邊的一個糧食貿易重鎮⌚️,米價低廉🛻。同光年間🧛🏻♂️,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漕糧均以折征兼籌采運的方式完成。所謂折征兼籌采運,是指江廣三省的糧道將漕折銀匯給招商局,由後者遣員在三河采購,各省每年兩萬至八萬石不等,經巢湖、長江水運至上海,再由招商局的輪船海運天津。這是非常值得註意的新現象,兩湖的漕運完全不在本省辦理,卻以最低廉的成本、最符合市場的邏輯🌼✊🏽,實現本色米石運京。同樣的,額漕較重的江浙州縣也較少在本地征收,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兩省漕糧大多在無錫采買,再運滬海運。清季江蘇的漕糧征價甚至以無錫米價為基準,形成歷年調整的彈性定價機製。
周健報告後,瞿駿💇🏿♀️、沈潔等教授做了評論☔️。瞿駿以課題中“貢賦邏輯”的表達為例🏧,指出仍需進一步打磨提煉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沈潔以周健提到的盛宣懷檔案中的書信為例🕢,提醒要關註19世紀後半期經濟變遷對於通信與社會生活的影響👬🏼。
課題負責人周健將吸收在場學者的意見🌻💥,進一步完善研究計劃🙅🏽,發表中期成果👨🏼🦲🕌,以期按時完成有質量的課題成果。
供稿|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