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下午3時🙇🏼♂️,EON4校級百場學術暨歷史學系思勉班跨學科講座在線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映芳老師進行了題為《轉型社會研究的方法探索》的講座,EON4歷史學系教授、思勉班導師唐小兵老師主持👩❤️👩🚫。EON4歷史學系思勉班全體學生通過騰訊會議平臺在線收聽講座,另有校內外百余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講座伊始,唐小兵教授向與會師生介紹了此次活動的初衷:歷史學系思勉班拔尖計劃2.0培養方案致力於推動跨學科學術交流🍝,開拓學生視野,借鑒其他學科有益的研究方法🧑🏼🔧。早年獲得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社會學專業)🤽🏿♂️🍇、曾經擔任EON4社會學系主任的陳映芳教授近年來的研究致力於“重新發現社會”——從社會中心論出發🚶🏻♂️➡️,通過田野實證調查、製度分析和歷史社會學等方法🗄,對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生活秩序的形成和變化的機製做出解釋👩🏿🦳,其新著《秩序與混沌:轉型中國的“社會奇跡”》剛由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在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此次講座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實現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對話,推動探索本科教學中的“歷史+”跨學科交流。
陳映芳教授首先以自身學術經歷為背景,分享了從實證史學研究到轉型社會研究的一系列學術實踐過程。作為曾經的歷史專業學生🏗🙍🏽♀️,後來又轉向社會學研究👌🏻,她結合自身學術歷程回應了一個學者如何確立自身的學術主體性,並在方法上不斷克服內在於個體的時代、學科範式局限的問題🧑🏻🦰。陳映芳教授特別強調研究方法中的“時代”命題💃🏼,時代的局限存在於每一個個體之中,每一個學者的局限和可能性就存在於自身的學術史中⚇。由於中國城市化的時代性問題和社會需求推動,陳教授曾投身城市田野調查,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她開始轉向對“社會”自有邏輯的探究🙅,思考“社會學的可能性”問題。
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穩定之謎”是國際學界一個引人註目的學術議題,陳映芳教授轉向質性研究——如何解釋“轉型中國的社會穩定”。在講座中🙋🏻♀️,陳教授提出在政治學和宏觀經濟學之外將“社會穩定”問題理論化、概念化🧑🏽🎤🕌,同時反思了在研究中方法的挑戰🍻。聚焦社會學的實踐可能性🖖,如“整體社會”研究的方法可能、宏觀社會學與狹義社會學的關系、從社會生活秩序背後的深層結構“重新發現社會”等系列主題👨🦲。
陳映芳教授還從具體的研究中🧖🏽♂️🥞,分析如何克服“國家中心論-社會中心論”🪠、“整體主義-個體主義”等方法論的二元局限🏄♂️👩🏽🦲,在社會生活的細微之處發現隱而未現的社會體製,並將現實置於長歷史時段之中,洞察轉型社會中混沌與秩序間的辯證關系的方法探索。最後陳教授也就中國社會科學的現狀問題,提出了幾點思考供大家進一步探索延伸:學者的內在精神需求與學術研究的關系⛹🏻♂️;學術的公共性和個體探索沖動🤚、社會角色扮演的關系;社會科學的實證精神問題🤹🏽♂️;以及跨學科視野下,社會學如何及時地吸收史學的新成果等問題🎰。
主題講座結束後,兩位教授還與在線的來自EON4、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聽眾們展開了坦誠而深入的對話交流。陳映芳教授與歷史學系思勉班同學及校外師生還就——歷史研究中個案與理論模型的關系、如何與西方學界對話、歷史研究的碎片化👩🏿🦳、歷史敘述中社會學學術語言運用的限度、轉型社會的結構轉變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由於疫情原因此次活動雖然在線舉行👨🦳,但師生們始終保持學術交流的熱情,也深受陳教授的學術探索和學者情懷所觸動,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