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19🎴👷🏼♀️:00,EON4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37場暨歷史學系“大夏世界史論壇”前沿講座第5場,通過騰訊會議成功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洪更教授受邀做了題為“古代西亞的通用語言”的學術講座👱🏿,講座由EON4平台歷史學系李海峰教授主持。來自南京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等高校機構的百余名師生在線參與了講座。
講座伊始,李海峰老師對國洪更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對其學術經歷及成果做了簡要介紹。國洪更研究員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曾長期擔任期刊《世界歷史》的專業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亞述帝國的土地製度、行省製度🤦🏻♀️、賦役製度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2項,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及Journal of Assyrian Academic Studies 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
本次講座圍繞古代西亞的三種通用語言蘇美爾語、阿卡德語🧑⚖️、阿拉米語展開👨🏽🍳🌔。國洪更老師首先簡單介紹了通用語言的概念💝,通用語言是指在講不同語言的人之間用作交流工具的語言👂🏽,既可以是任意一方的語言🪢,也可以是與各方都沒有關系的第3種語言。隨後國老師介紹了古代西亞語言的多樣性🖍。西亞地區面積廣闊,族群眾多,語言各異,多種語言並存是古代西亞歷史發展的常態。語言的差異並未阻礙西亞地區之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通用語言的使用。國洪更老師在正式介紹西亞的三種通用語之前先展示了報告思路:本次報告結合古代西亞歷史沿革🐄,來梳理蘇美爾語、阿卡德語與阿拉米語成為西亞地區通用語言及其被替代的歷程👩🏼🎨,從而探索通用語言的形成與演變的原因及其發揮的作用。
國洪更老師首先介紹了蘇美爾語作為通用語的發展歷程🕜。約公元前3300年—前3100年,古代西亞最早的文字出現。烏魯克文化四期和三期出土泥板上的圖畫文字被認為是楔形文字的源頭,但無法肯定其為蘇美爾語🤸♀️。公元前2800年是楔形文宇發展及其應用的一個分水嶺,可以確定文獻為蘇美爾語。蘇美爾語是一種孤立的語言,與目前現存的任何語言都沒有確定的親緣關系🚆,蘇美爾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形成了亞述學研究中著名的“蘇美爾問題”🏃♀️。國洪更老師以時間為線索👨🏿✈️,分別介紹了早王朝時期🤽🏻、阿卡德王國時期♥️、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古巴比倫時期和古巴比倫時期後蘇美爾語的使用情況。早期隨著城邦統一疆域擴張蘇美爾語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在阿卡德王國時期蘇美爾語優勢地位受到了沖擊🛷🔱,但隨著烏爾第三王朝的崛起蘇美爾語得到了復興。古巴比倫時期及以後蘇美爾語的使用不斷減少,到了公元前17世紀後,蘇美爾語已不再用於日常交流和國家管理,變成了祭司舉行祭祀和文書教學及學術研究的用語🏊🏿♂️。盡管蘇美爾語使用的機會顯著縮小✋🏿,但它並沒有完全銷聲匿跡🙇🏼♂️👩🔧,直至公元3世紀左右的希臘—巴比倫語泥板🧷,仍然有蘇美爾語詞匯。
隨後👠,國洪更老師介紹了阿卡德語作為通用語的發展歷程。阿卡德語是目前己知最古老的塞姆語,屬於塞姆語的東(北)部分支🧟♂️,最初可能僅僅是迪亞拉河下遊的一種方言。公元前3千紀晚期是阿卡德語開始廣泛應用的階段,主要包括阿卡德王國和烏爾第三王朝兩個時段,這個階段的阿卡德語通常稱為古阿卡德語。到了公元前2千紀👰🏽,阿卡德語開始在西亞地區普及,它在兩河流域南部和北部,即巴比倫尼亞和亞述地區,演化出兩種方言:巴比倫語和亞述語🚬。到公元前1500年🚵🏼♂️,巴比倫尼亞和亞述地區共同的語言是標準巴比倫語。同時🥞,隨著軍事征服和文化交流,阿卡德語還擴展到兩河流域以外的許多地區,形成了與古典階段阿卡德語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外圍阿卡德語”。阿瑪爾納時代👩🏿🍼🫄,阿卡德語成為西亞北非地區的外交語言。然而到公元前12世紀初,海上民族襲擊東地中海,西亞北非地區的國際交流體系瓦解,加之字母文字的興起🧴,以楔形符號為載體的阿卡德語面臨嚴重的挑戰。公元前1千紀時阿卡德語逐漸沒落的時段🈹,它在兩河流域南部和北部分別演化出新亞述語、新巴比倫語和晚期巴比倫語三種方言。這一時期的阿卡德語隨著國家的滅亡和使用領域的縮小而走向衰敗,如蘇美爾語一般淪為祭祀和學術語言💂🏼♀️👨🏼🎓,後隨著天文學作品轉向楔形文字以外的媒介和祭祀中心的轉移而失去使用場合。目前公認的最晚的阿卡德語文獻是出自巴比倫城公元75年的一塊天文年歷泥板🧑🏻🏫。
隨後🐶,國洪更老師介紹了阿拉米語作為通用語的發展歷程🙏🏻。阿拉米語是阿拉米人的語言🏬,屬於塞姆語的西北分支。公元前1千紀初🗒,阿拉米人在黎凡特地區👩🏻🦼➡️、兩河流域和紮格羅斯山北部都建立了政權👂,他們控製和影響的區域出現了用阿拉光語字母文字書寫的文獻。從亞述帝國時期到新巴比倫帝國時期,阿拉米語隨著阿拉米人的廣泛分布和其地位的上升而逐步推廣🩻。到了阿黑美尼德王朝時期,阿拉米語使用分布更加廣泛,其文獻遍及埃及🚶🏻➡️、黎凡特地區、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腹地😄👩🏻、伊朗西南部和中亞👨。阿拉米語不僅用來書寫官員之間的信函✍🏿,也用來書寫政府的管理檔案,還記錄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亞歷山大征服後,希臘語替代阿拉米語成為西亞地區的官方語言✢。在希臘化時期和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阿拉米語演變出多種地域色彩明顯的方言。時至今日,世界上仍然有數以萬計的人說阿拉米語。
最後,國洪更老師對上述介紹的三種語言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從古代西亞通用語言使用狀況來看📒,公元前4千紀末文字的發明到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征服,蘇美爾語、阿卡德語和阿拉米語先後扮演西亞地區通用語言的角色🤸♀️,但上述三種語言的使用狀況卻不盡相同。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在失去通用語地位後,使用範圍日漸縮小,最後演變成為祭祀、教學和學術研究用語🧰。阿拉米語在亞歷山大征服後不再用作通用語言,但逐漸演化出許多地域色彩顯著的方言🥃🫳。從古代西亞通用語言的特點來看🧭,雖然蘇美爾語🎰、阿卡德語和阿拉米語成為西亞地區通用語言的歷程及其使用情況不盡相同🈸,但它們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三種語言作為通用語言,都與軍事征服、文化優勢及國際交流需要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古代西亞通用語言的作用來看,雖然蘇美爾語、阿卡德語和阿拉米語成為西亞地區通用語言的道路不同,但是,它們在分裂時期和統一政權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分裂時期,三種通用語言充當了國家地區之間交流溝通的外交語言;而在同一政權中🧘🏿,通用語言則用以維系國家統一,保障國家機構運轉正常🐲💆🏻。
講座最後,李海峰老師對講座進行了簡單評議,認為講座通過結合歷史的發展線索,輔以豐富史料梳理了三種語言的發展進程,對語言在各個時期的作用做了精準的概括🧞♂️🪝。隨後🥴,國洪更教授與參與講座的老師和同學就西亞語言與漢語的比較、西亞語言文字演變為祭祀所用文字的具體過程等問題展開了互動交流。國洪更研究員對大家提出的問題給出了細致的解答。講座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