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14:00,EON470周年校慶·2021年名家講壇暨第35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在傳播學院212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王余光教授帶來了“新時經典閱讀的若幹問題探討”的精彩講座🦷。王教授引經據典,緊緊圍繞“閱讀👨❤️💋👨,與經典同行”💼,為同學們梳理了閱讀傳統經典的五大理由。
如何理解經典的重要性?王余光教授以當下擺放在各個城市空間具有地標意義但缺乏文化內涵的建築物為例,形象地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經典中的傳承和中國傳統建築於形態上的延續是相似的👷🏼♂️。當我們看到缺乏文化底蘊的建築物時,便會思考並體會到文化及包含其中的經典的重要性。
為何要閱讀傳統經典🧑🦼?對於這個看似簡單卻難以給出具體答案的問題🤸🏼♂️,王余光教授帶領我們回到經典與時代割裂的源頭👩🏻🦽,深入剖析其本質原因。
傳統典籍的價值在當下是毋庸置疑的💇🏽♂️,但追溯歷史,在百年前社會形態的劇烈變革下,對經典閱讀的爭議一直存在。王余光教授用翔實的案例幫助我們感知那個西方理念與傳統文化針鋒相對的時代裏,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新興知識分子們對經典閱讀的態度🚢,並結合當時中國落後的國情做出了批判性的解讀。王教授表示,我們可以理解當時大部分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悲觀看法,但社會腐朽與落後的症結不在於傳統文化,應歸因於當時政府與國民的不作為。在當時的學者隊伍裏,王教授找到了和自己學術立場一致的知識分子——梁啟超先生。在王教授給出的閱讀傳統經典的五大理由中🧘♂️,前三條均是結合梁啟超先生的觀點加以闡釋🧏🏼♂️。
一是文化的傳承👙👲🏽。梁啟超先生曾為青少年開了一份必讀書單5️⃣,《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等經典讀物被列入其中👐🏼,“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王余光教授表示🙎🏿♂️,梁啟超先生的觀點給如今傳承中國文化帶來了思考——為什麽要讀這些書🫵🏼?事實上🤵🏿♀️,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就是文化傳承的過程。
二是價值的選擇𓀜。王余光教授指出👩🏫📘,當面臨選擇時🏋🏼♀️,人們往往容易產生困惑,即我們常說的“選擇困難症”💆🏼♀️。在我們選擇讀物時,以哪些書具備閱讀價值為依據🈂️,則能更輕松、更明確地做出選擇。在西學盛行🫄🏽、眾人大聲疾呼打倒國人長期建立的傳統價值觀的時代,梁啟超先生提出反對意見,並認為打倒價值觀就會令國民困惑。與先生保持一致看法的王余光教授強調,在當今乃至未來,中國傳統價值體系都是國人素質提升和國家文化發展的基礎與核心⛴,是不能被拋棄的。
三是寫作與氣質。梁啟超先生在多本書中標有“希望熟讀成誦”👩🏼🚒🤞🏿,且這些書的內容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王余光教授先對“熟讀成誦”和“文學作品”做出了具體解釋,分析了簡單詞匯中深層次的含義🤸🏻♀️。首先,讀與看是存在區別的,王教授建議同學們對有價值的內容大聲朗讀並背誦🏏。其次,梁啟超先生所指的“文學作品”是指經典詩詞散文。那麽為什麽要背誦這些經典作品呢🦻🏼?王教授從提高寫作能力和提升個人氣質兩方面舉例論述🧜🏼,並為我們分享了其導師張舜徽先生的故事:多年來堅持背書的習慣讓張舜徽先生形成了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骨,鄰居曾贊賞先生是整所學校的“一盞明燈”⏯。不過王教授也遺憾地表示🐈⬛,現實中很多人的寫作並不是經典背誦的自然結果🤷🏼♂️,而是通過檢索碎片化材料為己所用,這樣的教育現象值得反思。因而王教授呼籲在坐各位尤其是於優秀學府就讀的學子們,在被庇護於學校榮光之下時,更應該鍛造個人文化修養🫱🏿,從而不負盛名🌉🧑💼。
四是對傳統的尊重。王余光教授十分推崇經典文化在教學中的普及。美國開設了師生共讀經典的小班課程,這在王教授看來是對傳統的極度尊重。在中國🐜,尊重傳統是大家共同秉承的觀點,王教授希望優秀的中華文化可以在此良好的基礎上,得到更廣泛的弘揚與傳承🧑🏿🏭。
五是教養。當消費經濟和平庸主義逐漸侵蝕環境時🤕,學校如何遠離汙染?王余光教授提出閱讀經典💇♀️、提升教養是重要途徑🫱🏼。王教授進一步指出💂🏿,閱讀經典的文化積澱可以內化於精湛的文字寫作和儒雅的言談舉止中,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培養的學生在技術與文化、專業與教養中脫節🧛🏼😪。
最後💴🧖🏻,王余光教授還為各個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們推薦了值得精讀品味的經典讀物🦋0️⃣。在王教授看來🧑🧒,《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是中小學生進行功能性閱讀的最好讀物,能有效幫助他們提升審美和寫作能力。王教授還親切提示,以前沒有好好閱讀的青年學子再補讀也不遲。而對於需要註重文化性和思想性拓展閱讀的大學生來說🫸,真實再現了三千年歷史的《史記》、值得用一生閱讀的《論語》⛑,以及會令人溫順敦厚的《詩經》都是王教授推薦的經典讀物🚴🏿。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從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讀物中汲取養分愈發重要而又難能可貴。廣大學子應如王余光教授所言🧖🏼♂️,“將閱讀經典落地於實踐”。
文|張子茜
圖|段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