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濤教授首先介紹了自己如何與中文、漢學結緣👩🏼🍼🧑🏼🦰,如何進行漢學研究的情況。20世紀80年代,司馬濤老師就來到北京留學🍛,先後在中德兩國的多所高校開展漢學研究。除了深入研究漢學🙅🏼,他還致力於促進中德文化交流⛹🏻,2003年至2009年期間👃🏿,擔任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德方副院長,作為中德合作夥伴雙方的“文化中間人”𓀓,積極尋求學院發展♻,搭建兩國在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平臺。
接著👨🏼🏭,司馬濤教授回溯了德國漢學的歷史發展👨🎨🤦,從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到20世紀德國大學漢學傳統的建立和式微😞🦕。司馬濤教授指出,當代德國漢學界的研究普遍存在滯後現象💝,最大問題是不符合當代中國的重要性,德國漢學家缺乏中國能力(China Kompetenz),盡管“中國能力”也是2015年以來德國對華政策的重要面向。司馬濤教授強調🚕,漢學的學術發展與公眾的“中國”認知是兩條互通平行🥷🏻,同時又相對獨立的路徑。由於近年來中德交流不斷發展,文化逐漸被理解為可以幫助人類互相了解,消除人們的刻板印象的工具。對此,司馬濤教授借用華裔設計師劉揚《東西相遇》一書中的圖畫🚣🏼,展開自己對中德文化碰撞的親身經歷,並分享了感受🧑🏽🦰。全球化時代,除了政治、經濟和自然科學以外🪯,“文化”這個出自“前全球化時代”的概念對於人類交流⛵️,尤其是跨語種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講座過程中𓀝,司馬濤教授現場與在場老師同學們頻繁互動💎,尤其是針對一系列諸如“中國理論是否能夠得到西方認可”🛋、“當代德國如何建構中國形象”🧎🏻、“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問題展開討論。講座結束後,在場老師與同學們圍繞“德國的‘中國能力’”🦴、“德國漢學研究現狀”💇、“如何加強中德進一步交流”📓、“中德文化差異”等問題展開了更為深入的討論。
供稿 |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