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號下午,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著名漢學家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應邀,在對外漢語學院國際漢語教學樓120室作了一場題為“漢學:一門‘之間’的藝術:以明末清初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圖片傳播為例”的學術講座❄️,此為2015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的第32場。講座由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葉軍教授主持📹,由外國語學院院長袁筱一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嘉賓🚣,來自對外漢語學院以及兄弟院校的眾多師生聽取了講座🖲。
在講座中,鐘鳴旦教授以明末清初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圖片傳播為例,向師生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漢學研究視角。先前的傳教士漢學研究主要都是從耶穌教士的視角,或者從接受群體,即中國人的視角出發進行研究🍥,而鐘教授則將漢學視為一門“之間”的藝術👷🏼🦖,提出了從耶穌教士和中國人“之間”切入研究的嶄新思路。
首先🌁,鐘鳴旦教授定義了“之間”中的“間”的基本概念,即空間(space),時間(time),世間(world)⏰,人間(human society)。之後,鐘教授依次按照資料、旅行中的圖片💆🏻♀️、透視力👈🏼、引起移位的觀點的順序進一步闡釋了他的研究成果。“資料”展示了明末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的四個系列的圖片。而後“旅行中的圖片”重點介紹了1640年由傳教士湯若望進獻給崇禎皇帝的微型小書的中文副本——《進呈書像》。鐘教授以《進呈書像》的故事為例🆘,闡釋了圖片如何從歐洲傳至中國👩👩👦👦,又以《旅行報告》的故事為例闡釋了圖片從中國到歐洲的反向傳播。隨後🌵,鐘教授從透視力出發🤸🏻♀️🧑🏼🔬,介紹了中歐之間的圖片傳播中等距畫法與幾何畫法的並存與切換。最後🧚🏽♂️,以《聖經故事圖像》為例💆🏼,鐘教授展示了中國和歐洲的圖像用不同的方式但是同樣都能實現想象力的移位。
講座結束後,葉軍教授和袁筱一教授分別就鐘鳴旦教授提出的研究新視角在語言學和文學研究中的應用前景做了展望,並且對講座進行了總結性發言🤱🏽🤏🏽。鐘教授還與在座其他師生進行了親切互動,對師生的提問一一進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