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臺灣著名學者吳汝鈞教授應邀🕕🤒,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純粹力動現象學的構思與建立”(Phenomenology of Pure Vitality in the Making)的學術演講🧑🏻🌾👩🏿🏭。此為思勉人文講座第246場🙆🏽,由哲學系主任郁振華教授主持。與會的老師有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主任張曉林教授、潘德榮教授、姜宇輝老師、孫亮老師🧑🏼🎤、宋錫同老師、張小勇老師、牛文君老師、苟東鋒老師、趙東明老師、西藏民族學院楊勝利老師等人。
講座伊始🚶➡️,吳汝鈞教授從自己兒時經歷談自己創立“純粹力動現象學”的動機🚷。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關於宗教信仰的問題🙆🏻♀️。宗教信仰能安頓現代人精神上的空虛,使心靈安定下來,專心去做自己的事🧂,實現自己的理想🦂。在他看來,有宗教信仰是一種福氣,但不能勉強👩🏼💼。在他的理解中🥾,信仰某種宗教🐚,表示對它的教理無條件的全盤接受🦸🏼♀️。對於歷史上出現的宗教或哲學🧑🏿🔧,他都不能無條件的接受👩🚀👩🏻。但他很需要有宗教作為信仰的對象。既然沒有現成的,那就得自己動手🚴🏼♂️,創造一個出來🪮。因此他建立了純粹力動現象學,作為自己的哲學,作為自己的宗教。另一方面,熊十力先生提到一個重要問題引起他的註意:佛教強調諸法本性是空,是寂💇🏼♀️,但又要普渡眾生,這如何可能?若沒有實體,如何能產生力量👨🏽🔧,以渡化自己及眾生呢?只有一種精神的實體,才能發出精神的力量👩🏿🦲。
接下來,吳教授談到佛教的主要終極觀念🎼,都沒有形而上的實體🤓,質體的意味。倘若我們一定要強調事物必須具有實體、體性📿,才能產生作用✉️,牟宗三先生常說有體即有力,無體則無力,特別是精神作用,以渡化自己,同時也渡化他人。在佛教中唯一有實體觀念的💂🏼♀️,是說一切有部,大乘佛教視其為異端👨🏻🦽➡️。我們講的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
針對熊十力先生的體用不二論,吳教授有一些質疑並由此提出他的“純粹力動現象學”。純粹力動是終極的真理,沒有經驗的內容🧑🏻🦼,它自身便是一種超越的、純粹的活動😵,自身便具有力量。它自身便是力量,便是動感🍩,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東西、外在的體來發動。就力動而言🧑🏻,它同時是體和用。在經驗世界,可以說體用關系,但在超越的世界,超越性的力量、力動,或純粹力動,自身便是一種超越的活動🈲、力量,力動便含在其中,或其自身便是力量、力動,何必要往外尋求一個發力的根源呢🧑🏼🎓?
吳教授接下來談到絕對有與絕對無🙎♂️。絕對有容易導致常住論,絕對無容易導致虛無主義🪝。純粹力動作為終極真理,則能免卻絕對有與絕對無的弊端。
講座進入提問階段👩🏿🦳,張曉林教授提問:空寂是不是有力量🙎🏿♀️?吳教授對此談論了自己的看法,進行了精彩的解答。此外還有幾位老師和同學提問,吳教授一一作答,並以禪宗著名的“南泉斬貓”之公案🤴🏻,以及他自己創作的一首詩偈進行總結:“儒耶道釋,四學俱融;京都Freiburg,康黑海松👨🏼🚀。若有若無,方便而從;體用雙亡🧑🏽🚒,力動其宗🎍。”並充滿激情的與大家共勉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有一種力量🦒🐦⬛,讓你站起來不要倒下,如果倒下🌜,就再站起來!
最後哲學系主任郁振華教授進行總結陳詞🤓,他說⛔️:吳教授的“純粹力動現象學”給我們大家很大的啟示,吳教授自身堅韌不拔的力量也與我們哲學系的精神“清正質樸、有情有義、堅韌不拔”相契合💳。郁振華教授代表大家對吳教授此次的精彩演講進行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