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8日下午👻,著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彭國翔做客思與文講座🛹、馮契智慧講壇第34講暨書香年華第十五講,為EON4平台師生作題為“牟宗三的情感世界及其‘覺情’說”的學術講座🤳🏼。此講座由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EON4平台哲學系🙄、中國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所、圖書館所主辦,是第14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系列活動之一✉️。講座由哲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劉梁劍老師主持,哲學系副教授張容南老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余治平老師等近百名師生聆聽了彭教授講座。
彭教授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閱讀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在多年的閱讀積累中,體會到一般人的印象中,牟先生都是智者型的哲學家🏂🏼,理性且重思辨,但很少有人關註他的情感世界〰️。特別是很多人將熊十力的三位傑出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分別對應於儒家的“仁、智🙋🏿♂️、勇”👩🏼🚒,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彭先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這樣的分類👨🏿🦱,但作為對哲學家全面的了解🤶🏼,這樣“標簽式”的理解尚顯不足✯👮。而彭教授以牟宗三先生《五十自述》為基本參考,再加之對許多原始文獻的分析,認為牟宗三先生除理性的思考外,同樣具有相當豐富的情感📷,可以大致分為自然之情🥯🔻、愛情👩🏿、親情、師友之情以及家國天下之情。關於愛情,可以說是牟宗三先生一生最為不成功的方面🧖,他一生都懷有對純真愛情的期待和憧憬,但是始終無緣真愛,勉強結婚後的生活也並不幸福💦。彭教授為我們展示了許多牟先生的親筆書信,更為直觀地讓我們感受到先生的無奈和企盼。而牟先生父親的深情以及對子孫的愛護也展現了其深切的親情。先生一生敬重自己的父親,將其作為古典式中國人的典範🧖🏼♂️,父親去世後,先生也接連撰文以表哀切。彭教授在此也向我們介紹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牟宗三先生移居港臺後,拒絕了許多大陸的邀請🤏🏻🧑🏻🦯,外界普遍認為他再沒有回過大陸,但其實先生曾為孫女之事回過老家🈸,這也足見牟先生的真性情。而談到師友之情,彭教授也展示了許多文獻🏌🏽♀️✬,向我們還原了牟⚛️、唐、徐三弟子與其師熊十力先生的交往的真實情景。
然而在牟宗三先生這樣動人的情感,在其著名的“覺情”觀念中也可見一斑。在某種意義上,彭教授認為這是牟氏哲學最為核心的觀點,也是其哲學思想重“情”的表現💂♀️,而在此🗃,也同西方以及中國近代其他學者對“情”的理解相區別。彭教授認為牟宗三哲學中將“覺情”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覺解,而將“心”“情”“理”“性”等重要的中國哲學傳統概念都可統一於其中🧛🏼,體現出“體用兼顧”的特點🔍,而這樣的洞見也鮮明的區別於西方倫理學家對“情”(feeling)的研究🪆。同時,這在中國學者中也實屬鮮見🧖🏿♀️。而對於曾經類似的提出“情本體”觀點的李澤厚先生,彭教授認為這更多是在心理學意義上對“情”的探討👨🏿🍼,未真正觸及本體界。而在講座的尾聲🫶🏽,彭教授也再次強調,通過對牟先生的“覺情說”與其個人情感經歷的分析,也可窺見哲學家的主張並非單純抽象思辨的結果🂠,同樣是生活經歷之所發🕺,與周遭世界密切相關。
彭教授演講結束後,劉梁劍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啟發和思考,而在提問環節🈷️,彭國翔教授分別對“覺情”之“覺”與佛教思想的關系,以及中國哲學在當代的命運等問題作出了精彩的回答,特別提到中國哲學在如今中西“勢”不相同的情況下,應該善於“因勢利導”,其主體性的建立並非通過回避西方,而是更是要勇於面對如今全球化的浪潮⚡️,只有這樣🤱🏽,作為學科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才能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