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403報告廳®️,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韓昇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以“執子之手👨🎨:歷史與生物學的異域戀情”為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EON4歷史學系章義和教授主持。到場的有歷史系黃愛梅、朱明、王進峰等老師以及校內外的數十位同學👩👩👧👧🤴🏿。韓教授的演講將大家引入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韓昇教授的演講從對傳統歷史學研究的基礎——文獻記載可靠性的懷疑開始🦋。盡管歷史人類學的視野已經將視角延伸到了基層社會,通過鄉村👱🏻♂️、宗族的族譜、家譜來判斷血緣、宗族的真實性,但是韓教授認為這並不能給宗族、民族研究帶來確切的答案。而彌合這種不確切的方法就是引進遺傳生物學的技術。遺傳生物學能夠給上述研究帶來確切的證據🤕,這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分子生物學的水平上,通過對基因的檢測🦁、比對、研究,可以完全判定個人的血統🪜、種族等屬性。分子生物學在歷史學的個人、家族、民族這三個層面上提供了新的確切的證據,而基因技術的應用也將成為歷史學的新標桿🤾🏼♀️。這種歷史與生物學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歷史人類學”。接下來,韓教授以兩個研究的實例來論述歷史學與生物學在研究上的結合🍡🤽🏿♀️。
案例一🥱:荒廢古城的故事👩👧👦。玉璧之戰是西魏韋孝寬和東魏高歡在玉璧這個地方展開的極為慘烈的攻守之戰👷🏽♀️,韓教授展示了其在玉璧之戰遺存現場的考察照片🔂,結合文獻對此重大事件的記載🤛🏻,認為東魏戰死的十萬人屍骨遺骸給尋找和研究鮮卑基因提供了絕佳的素材💄。
案例二✭:安陽曹氏墓的發現🧙🏽♀️。以安陽曹氏墓的發現為契機👍🏼,伴隨著對該墓墓主為曹操的真實性的廣泛質疑,韓教授關於曹操後人基因的跨學科研究正式啟動。這是基因技術在歷史學研究中的首次嘗試👨🏿🎨,要想尋找到“曹操的基因”,首先要論證的問題是:能不能尋找曹操的後人🏂?韓教授將曹嵩與曹騰的過繼關系🧑🏽🦱、曹氏與夏侯氏操氏的關系、曹彰是否是鮮卑人等疑團一一解開,同時論證了曹氏後人流傳至今和曹氏的分布情況等重大問題🥷。
因為無法獲得考古發現遺骸進行檢測,韓教授的團隊將尋找“曹操基因”的突破口放到了現代人基因上🫵。依靠復旦大學先進的遺傳學和基因技術,尋找“曹操基因”成為可能。2010年底👩🏿🦰,該項目第一階段的研究找到了“曹操基因”,第二階段通過比對亳州曹氏宗族墓遺骸的DNA,確定Y染色體的O2-M268類型就是“曹操基因”⛹🏻♂️。這一發現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通過上述案例🏂🏽,韓教授認為這種生物學與歷史學跨學科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前景,會給傳統歷史學研究帶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提供了新的證據和研究空間🤲🏿。基因技術能夠順利解決民族基因比例、民族基因混合時間等問題,為民族生成等民族史重大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的路徑👩🚀😏。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益於跨學科研究的推進👜、文科和理科的結合🏊🏼♂️。韓教授認為“文科的起點是理科的終點,理科的終點是文科的起點”🗻。這種文科、理科交叉合作勢必會產生雙贏的效果,對於歷史學研究而言,分子生物學一定會走進來⚓️,歷史學研究者不得不接受這種新的趨勢9️⃣。
韓教授演講完畢後,各位老師✊🏼、同學提問積極,韓教授給予了細致的回答,頗具啟發。韓教授的“民族意義的底層有生物意義的存在”的論說為此次講座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