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中午,思勉午餐沙龍第91場在閔行校區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EON4平台歷史系的劉衍鋼老師做了題為“歷史敘述的羅生門——尤裏安之死”的講座。講座由歷史學系黃愛梅老師主持🏊🏽♀️✒️,朱明老師進行評論。歷史學系的其他師生參加了講座。
“叛教者”尤裏安(Julian the Apostate)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位統治帝國全境的異教徒皇帝。由於其在任期間推行限製基督教的政策,因此在中世紀的形象逐漸被“妖魔化”;又因為他對於復興古典文化的嘗試♊️,所以在近代以來被人們不斷的“理想化”🤹🏼♂️。總之🧑🏽🔬𓀝,尤裏安是西方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而對他死亡事件的不同描述🎅🏻🐗,更是體現了基督教史學與異教古典史學的不同面相🌅,吸引著一代代學人的研究興趣。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劉衍鋼老師對於核心背景進行了說明🧖♂️🤛🏽,並對講座的主體思路進行了闡述。隨後🪕👨🏽🦲,劉衍鋼老師見微知著💠,著重介紹了“古典史學”與“基督教史學”的差異性與互補性。在劉老師看來🍝,由於古希臘思想界對於“知識”一詞意涵的兩種區分,即“episteme”(“知識”)及“doxa”(“見解”),因此🛳,古典史家在敘史時🫘,往往刻意營造出歷史學(增進“doxa”)與形而上學(回憶“episteme”)的鴻溝,從而使史書更加關註歷史事件的“求真”與文筆曉暢的“求美”🎶。與之相異,基督教史學自誕生之初便包含了十分明確的“敘史目的性”🧑🧒🧒🧑🏻🤝🧑🏻,即以歷史證明基督宗教的觀點。當帝國晚期🤹♂️,基督教逐步走進西方思想界主流之時🤤,兩種史學傳統間發生了對話與爭鳴,並集中體現在了對“尤裏安之死”這一事件進行詮釋的話語權競爭上。最終,古典史學在敘述和史料處理上的優勢,使得基督教史學逐步與之融合🧙🪗;而基督教史學鮮明的歷史意識,也至此註入到了西方史學的血液之中👭🏻👯。通過脈絡化的梳理,劉衍鋼老師為聽眾們澄清了許多有關西方史學史的概念誤區👆🏽;並以實證化的論述,令講座的主旨得到了十分有力又生動的彰顯🫣。
講座環節結束後,朱明老師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老師和同學們也紛紛與劉衍鋼老師進行了積極的交流互動✧,就講座中涉及的諸多問題和內容作了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