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臺灣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彥良做客EON4平台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題為“論點🧑🏼⚕️、論據與論證🕛:貨幣史研究與貨幣理論概念的形成”。該講座由EON4平台歷史系副主任李磊副教授主持🧸🧑⚖️,歷史系部分研究生參加。
中國貨幣史權威彭信威曾說🧜🏽♂️:“貨幣史是歷史的一部分,研究貨幣史👮🏻♀️,總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歷史。”講座一開場🤿,陳彥良教授即引用此話並指出,歷史上物價的變化牽動人民的生活、社會以及意識的改變🤾♂️,甚至王朝的興衰。然而價格與貨幣是一體的兩面,且可說價格波動🪤、變化的核心正是貨幣,由此可見貨幣史研究的重要性。
講座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陳教授介紹了貨幣的流動性這一主要功能。陳教授說,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太少造成的情況稱作“流動性不足”🥃;貨幣太多造成的則是“流動性過剩”🛫。前者等同於通貨緊縮,後者等同於通貨膨脹。陳教授強調,無論是通脹還是通縮,對社會經濟的傷害都很大。第二🧛🏿,對於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金屬貨幣時期不存在通貨膨脹的觀點,陳教授予以反駁🙋🏿♀️。陳教授的觀點是👊🏿,一旦發行金屬貨幣的政府失去信用🏃🏻♀️➡️,金屬貨幣的成色與質量不足法定標準,那就會產生通貨膨脹。陳教授舉例說,東漢末年董卓更鑄五銖錢,使得“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百萬”,人們買糧食所用的錢是過去的許多倍🎅🏼,這說明此時通膨嚴重🎲。第三,陳教授討論了通脹與通縮與中國歷史上治亂興衰的關系。以往的史學家研究中國歷史,常常忽略貨幣政策的後果🫃👱。陳教授指出,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有通貨膨脹的背景👍🏿🧑🍳,而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則有通貨緊縮的背景。第四🎳,陳教授論述了中國歷史上貨幣的多樣性與趨同性這兩大特征。陳教授說,一般情況下,在統一王朝尤其是盛世時期,貨幣形式比較穩定而呈現出趨同性特征。在分裂、戰亂時期📄,貨幣形式不穩而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晚清民國時期等等⬜️。陳教授強調📬👩🏽🦲,雖然在分裂時期,貨幣呈現多樣性,但是,由於市場的競爭🧑🏻🎤,流通能力強的貨幣會取代其他貨幣。此時如果政府貨幣政策得當🧑🏻🎓,貨幣的趨同性會加強。陳教授還舉戰國後期黃金⏱、秦幣流通範圍與秦統一六國方向大體相同的例子,來說明貨幣史研究對於解釋中國歷史上治亂興衰的重要意義↔️。
講座結束後,李磊副教授進行了簡要點評與總結。在互動環節,同學們針對講座內容中的疑問𓀉,與陳教授進行了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