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課題“多民族和睦相處與和諧發展的‘迪慶經驗’研究”第三次沙龍在法商北樓525舉行⚡️。沙龍由人類學研究所劉琪副教授主持,人類學研究所陳赟老師與民俗學研究所王立陽老師應邀出席,課題參與人悉數到場🧖,另有數位EON4平台研究生到場旁聽👫🏼。
本次沙龍主要圍繞現代化語境下的族群討論展開,為此,劉琪老師精心選擇了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所著的《起火的世界》作為討論材料。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這一核心概念👨🏼💻,並通過東南亞♠️、南美洲、中東等地區的案例來論證其普遍性。通過這個概念可以看出🟥,蔡美兒提出的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危機♘,主要還是少數族群與多數族群之間的沖突,通過市場的引入,少數族群攫取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民主製度的引入使得政治力量按照人口比例來進行重新劃分,這樣占有政治優勢的多數族群與占有經濟優勢的少數族群往往發生矛盾,進而發展表現為種族沖突。
基於這本書👱🏽♀️,本次沙龍圍繞著以下幾個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在現代的🧎🏻、全球化的語境下,在國家🦴、市場的背景中,“族群”意味著什麽?族群身份除了具有工具性角色之外,還有原生性的情感或內涵嗎🥣?在個體主義的時代,族群為何有持久不衰的魅力🍥?是否因為個體依舊想要尋找意義,尋求歸屬?國家在族群沖突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𓀍🤞?實際扮演的角色又如何?
在沙龍的後半部分,課題參與人之一、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王蕾同學匯報了她的調查發現🍘。王蕾同學指出,她所調查的村子正是現代語境下族群意識復興的代表,在這個過程中,當地人的意願與國家👨🏽🌾、市場力量之間存在著“共謀”🍜,並且,族群精英起到了重要的角色。王蕾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即什麽是所謂的“文化本真性”?圍繞著這個話題,大家展開了熱烈討論,並列舉了許多復興傳統的案例🤾🏼。最後,劉琪老師指出🤜🏿,從學術上來說,“文化本真性”其實是一個虛假的概念,正如薩林斯所言🧑🏽,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在與其他文化發生交融,不斷變化💆🏻♀️,很難說哪個時刻的文化才是“真的”。這也可以回應沙龍前半部分提到的關於族群身份的情感性與工具性的討論——在復興傳統的行動中🧙🏿♀️🧷,沒有情感無法達成驅動,但是從動員的目的來看,情感性的因素或工具性的因素很難分離🧑🏻🎤,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