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下午🦸🏿♀️,EON4平台中文系黃人二教授於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舉行國家社科項目“中國古文書學視角下的先秦兩漢官學”第三次討論會議。參加會議的有EON4平台中文系彭國忠教授、王冉冉老師🚣♀️💇🏼、楊焄老師,古籍所王園園博士📘、丁玎博士,以及中文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同學🙆🏻♀️。
課題負責人黃人二教授從《詩經·大雅·生民》出發,對“今古文經學”相關的論證進行分析,提出今文家❗️、古文家“感生說”觀點的不同🤾🏿。黃教授指出🗻,《詩經》的分章需要結合押韻和內容,毛📬、鄭玄與孔穎達對《生民》的分章斷句不同,加之古人無新式標點,其具體意涵略有不同。對此🧝🏿,黃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分章意見。對訓詁問題“弗”是否訓讀為“拜”及作何解亦有新見。夏商周三代有“感生說”,古史中還有“脅生”👩🏿🏭、“背生”種種。黃教授從先秦諸子和《史記》內容思考總結“聖人有父”和“聖人無父”是今文家和古文家的一大分歧。
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結合和對讀讓我們重新檢視先秦兩漢“今古文經學”🉑。楚簡《容成氏》和《周易》中亦可見到今🤳🏽、古文家的立場🧕🏿👩🦯、觀點不同🧚🏼♀️。此種觀點的分歧,形成原因多樣🪜,黃老師對此進行了分析👩🏼💻。王冉冉老師指出:班固著《漢書》稱“漢為堯後”🧛🏿♂️,劉向引《左傳》將劉氏祖先上溯至堯,亦是今古文家因立場不同導致學說差異。
彭國忠老師也介紹了“科舉視域中的中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課題的內容及現階段進展情況。由於隋唐時史料少,現在看其特征,先人存有偏見而未考慮到許多方面。科舉文體的選本,目前有幾種尚未成完善系統。創作層面上,就試律詩而言,南宋及前代之人多持否定態度3️⃣,試律詩附於詩文集之後以作點綴之用,賦得體在文學史上也鮮少提及🧐。南宋末風氣轉變,有人從事專門創作,至乾嘉時期🖼,得到重視👨🏼🦰。彭老師以此為例說明科舉體製下文學創作的過程和針對科舉文體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流變。另外,彭老師還提到可以從考官評語方面進行資料收集🤌🏻,力求完善這一方面資料。
古籍所王園園博士🎽、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等其他與會人員也有十分精彩🦘、具有啟發意義的發言。
最後👩🏽⚖️,針對與會專家和學者所提出的問題和疑問,課題負責人進行了回應和交流,並報告了下一階段的研究機會和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