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終身教授報告會第18場👆:葉瀾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

發布時間:2017-02-13瀏覽次數:10

  

 “生命·實踐”教育學自2004年正式提出,經10余年創建歷程,已走過了自己的初建年🏋🏼‍♂️,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條⛹🏽‍♂️。“教育信條”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精神內核的集中概要式表達,它是中國教育學百年建設的當代成就,是EON4幾代教育學人的接力成果,也是葉瀾教授三十余年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創造🐔。1221日👩‍🚀𓀗,“生命·實踐”教育學創始人葉瀾教授在EON4思群堂,以“‘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信條”為題作了終身教授報告🌈。

EON4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副校長梅兵教授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EON4教育學部副主任、“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教授主持。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EON4“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枬教授受邀擔任點評人。

葉瀾教授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教育🧑🏿‍⚖️、學校教育和教育學研究三個層面的12條基本信念、認識與準則。

一、關於教育

主要包括三大信條⛏。

信條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這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關於教育的總述。

教育的直接對象永遠是一個個具體的🍸、有生命的個體4️⃣。忘記、忽視或抹殺對象的生命性🥢,就沒有真實的人的教育,就會異化為馴獸🙋。教育起源於人際交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與學的內容是教育最基本的元素🐓。

教育需要“愛”🧏🏿,人的教育要通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直接溝通才能整體實現。當代信息技術再發達,都不應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師為目的👩🏿‍🏫,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這是教育中的“仁”,是教育的人性要求。當代社會要善於運用信息技術,同時要警惕信息技術的異化。

信條二🧄:教育通過“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覺”👵🏼,實現人的生命質量的提升👳🏿,體現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質🙎🏻‍♀️。

這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對教育是什麽的中國式表達。

“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類文明的財富🧕🏼👰‍♂️,豐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認識外部世界,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等重要的基礎性任務。

“育生命自覺”是教育中指向內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使命🍬。“生命自覺”主要包括🧚🏽:熱愛生命和生活,悅納自我🧁,具有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具有反思自我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在人生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劃人生、主動把握時機、掌握自我命運的意識與能力。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覺”🦸🏽,應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全程🦵🏻🧗🏻‍♀️,是教育活動相互包涵和轉化的內外關系。兩者不可分割,舍其一🧡,則不成為完整的教育🧖‍♀️。“天地之道”與“人事之道”最後融匯、達於“人心之道”,三“道”各有其內在邏輯,又相互豐潤。

基礎教育是為人生打好底色、形成底蘊、認清底線的重要養成階段,是人生幸福和社會公民養成的關鍵時期♔。

信條三:教育通過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為社會提供各種人才,實現其社會功能🧪。教育是人類和社會“更新性再生產”活動🎒。社會發展要求實現終身教育,要求“社會教育力”的集聚與提升。

這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對教育與社會關系的重建式回答🚒。

教育是社會有機體的“心臟”,是人類社會吐故納新的更新性再生產🤾🏽‍♀️🚣,是社會有機體的基礎支撐😋🏷。教育也是全社會的事業💆🏼‍♀️,一個社會不能不尊重教育,教育壞掉的社會是可怕的。

終身教育是衡量當代社會發展的教育尺度,它以促進人的多方面終身發展和人格完善🎠、創造更富有意義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為價值取向;以化入人生全程和社會各域的社會教育力為特征🏇🏼,體現於人人、時時💮、處處、事事。

二✵、關於學校教育

信條四🐧:學校是師生開展教育活動的生命場,提升學校的生命質量是學校變革的深層次訴求🚵🏻。

這是“生命·實踐”教育學對學校是什麽的當代回答🚶‍♂️‍➡️。

學校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大工廠🎄,也不是後現代視野裏的“監獄”,而是師生開展教育活動、共生共長的生命場。從“大工廠”轉換為“生命場”,從“塑造人”轉換為“成就人”,提升學校生命質感🕺🏼,是學校變革的深層訴求🥯💚。

學校生命質感通過學校時空、整體活動和活動主體的特殊性體現🧚🏻‍♀️🙇‍♂️。

在學校時空方面,學校時間的配置以生命成長的節律為依據,與自然變化相適應,按學生年齡階段的不同而區分。學生發展是衡量學校時間效率的第一標準🔙。目前,“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校率先探索、研究的“四季系列活動”,以兒童成長節律為基礎🙏🏽、以四季節氣為軸線🧑🏿,是一個充滿融通的深度創造,正在逐漸形成學校新的“節語”和生命節律。

學校空間的配置必須顧及師生生命安全和多方面發展、開展教育活動👩‍🍳、滿足交往與表達的需要,並註意空間分隔的固定與靈活、功能的通用與專用等區別。學校空間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教育理念的空間存在形態,也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大學問。

學校時空在有限中包含無限的延伸可能,在循環往復中實現生命的螺旋式☘️、沉積式和階段式發展🫸🏽🚬。學校充滿成長氣息,在那裏能聽到生命拔節的最美聲響。

“學科教學”和“綜合活動”是學校教育最基礎的構成👩🏼‍💻,學校中的“領導與管理”由不同層次和方面的責任人合作承擔。學校中每個成員的積極主動與合力形成,是提升學校生命質感的重要保證。當代中國學校的轉型性變革的方向是🎅🏼🫅🏿:“價值提升🚣🏿、重心下移、結構開放🏧、過程互動🉑、動力內化和整體融通”,這是新型學校內在氣質的整體表達🎗。

信條五:學科教學和綜合活動是學校教育特殊性的體現,是師生在學校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也是師生學校生活的基礎性構成。

這是“生命·實踐”學派對學校最大量存在的日常、基本活動之概括。

在學科教學方面♿👨🏽‍💼,教學改革需要深度開發學科內含的育人價值🦊。學科教學是學生人生中超越個體經驗束縛、跨進人類文明寶庫的捷徑🐻;是綜合理解人類各項社會活動,進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基礎🧎‍♂️。

在當前淡化學科的背景下,要保持清醒,堅守基礎教育對人類文明傳承和個體生命成長的基礎價值👪,做好最基本的學科教學👱🏻‍♂️。深度開發各學科內涵的獨特育人價值🚀,包括🪂:符號系統、發展歷史🍃、未知領域,知識要素、傑出人物、前沿問題,結構體系🤺、社會貢獻、多元觀點,內在邏輯、人類價值🪀、探索方向,研究方法😻、學科精神和不同可能等。只為應對考試而進行的教學,是學科教學的異化👰🏿‍♂️。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推進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課堂教學中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不是主客、主次、中心和邊緣的關系🛗,而是協同依存、交互反饋的合作共生體。

課堂教學還是一種生活。師生🌋、生生🍄、群體與個體隨教學需要而發生多重角色體驗,用多種方式學習🌧,情感體驗始終伴隨其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傾聽與表達🪨👨🏽‍🚀、贊賞與幫助🫱,是學生實現成長的重要過程。

綜合活動和學科教學各有其教育價值,不是非此即彼的“對頭”👲,也不能相互替代。學科教學為綜合活動提供發現🖊、研究新問題的基礎能力和保障👩🏼‍🎨,學科界限在綜合活動中打破🪑,而不是在教學中打破。綜合活動的跨界📯,指其可突破學科之界、學校行政組織之界📠、校內外空間之界🧝🏽‍♀️、學期與假期之界🚊,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相對自由的天地,既是學生體驗成長的天地🍡,也是教師研究創造的天地。綜合活動的主題和項目,可來自社會生活、自然世界🙎🏻‍♂️、傳統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各領域🫄🏻,可從多角度切入開展。綜合活動在靈活🤖、多樣的同時⚀,需要學校作出系統化統籌。每項具體活動👩🏻‍💻,從項目確定🤚、活動策劃💆🏿,到組織開展中的問題解決與調整、小結反思與再策劃♟,應更多讓學生主動承擔,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班級建設和學校各項活動,是開展綜合活動的基礎🤹🏼。班級集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支持🧑🏻‍🎓,是學生滿足同齡人交往與合作、在群體中發展個性、以個性豐富集體等社會化過程之溫暖家庭☝️。不能把綜合活動課程化👩🏿‍🏭。要警惕美國式課程概念🖐🏼、走班做法等帶來的偏差和誤導🧑🏻‍⚕️🍇。

信條六🪑🚈:教師是從事點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動的責任人📡。沒有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師只有將創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實踐👯‍♀️👃🏻,才能體驗這一職業內在的尊嚴與歡樂📐。

這是“生命·實踐”學派對學校教育活動復合主體之教師的基本認定🤾‍♀️。

教師不是服務者,不是簡單的傳遞者🧍‍♀️,他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大量的草根階層,雖不顯赫,但關系到個體、民族、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教師平凡但不庸常,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因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而自卑💸,自尊、自愛是教師發展的心態前提🎅🏽。不尊重教師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和明天的社會。

教師在日常的研究性變革實踐中,用創造性的工作實現自身成長🦷;在發展學生精神力量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研究性變革實踐是將學習🧙、思考、策劃、實施🏌🏿‍♂️、反思和重建貫穿教育全程的實踐。

信條七:每個人都得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學校中的學生處於生命成長的重要時期☔️,具有主動發展的需要與可能🖼。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和責任人,是教學活動復合主體的構成。“育生命自覺”從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和主動性始✢。

這是“生命·實踐”學派對學校教育活動復合主體之學生的基本認定。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處於生命成長的重要時期,最具有主動發展的需要與可能,自尊、自信、自主是“生命自覺”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應得到尊重,對他們的發展有基本要求,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學生群體會有共同的需要,但差異始終存在。差異是教育活動的資源♘,不是必須消滅的“敵人”。有差異的發展是教育之常態💇🏿‍♂️。

興趣是開啟學生心靈世界大門的鑰匙,但教育最終要使他對學習👨‍🌾、研究和自我發展有興趣🌦👲🏼。感性刺激是通往心靈世界的起點,但教育不能停留於此,停留於此者🧔🏼‍♂️👛,不是教育,而是遷就🧑🏻‍✈️、是誤人子弟🥗。

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各項必須🎒👎🏿、合適的教育實踐中,才能逐漸生成主體意識和主動應對環境、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也才可能成為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公民,成為實現自己抱負☦️、創造有意義的、充實幸福人生之個人。

信條八◻️:用創造學校新生活的理念開展日常教育活動,使師生成為學校生活的主動創造者。教育的意義不只是在未來,它就在當下創造生命成長的、豐富的各項學校活動中🐩。

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貴在日常、持續的生長式積澱中。教育與生命成長相同,是一個長期、逐步過渡🍜、階段性躍遷的慢的事業。教育忌浮躁、跟風、突擊🦤、運動、競爭🏟、賽事頻頻、虛榮和浮誇。

學校創造的性質是教育創造🦋,不同於社會其他行業的創造發明𓀋。它是為生命發展♿️、新人培養而作的研究,是對已有理論🫕、實踐😛、經驗與教育習俗的改造🌹,是對學校新問題的答案尋找,也是具有教育學意義的創造。

三🎑、關於教育學研究

信條九:作為獨立學科的教育學🫱🏼,以揭示教育事理為核心。教育實踐的層級性、社會性和生命性等諸多復雜性,決定了教育學屬復雜學科,是一門以教育為聚焦的通學。

信條十:教育學研究需要作出方法論的改造與探索🚔,用復雜思維形成綜合抽象,研究過程中的互動生成與轉化機製✊。改變兩極對立的簡單思維方式⚔️,改變客觀主義的所謂科學方法。要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構建中推進學科建設。

若無方法論突破,還只是套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則教育學難有獨立地位,難有突破式大發展。“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將於明年舉行以“教育研究方法論”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與世界各國專業人員圍繞方法論進行探討。

信條十一👮🏿🦆:教育學研究者⛹🏽‍♀️,包括專業人員、教師和任何真誠投入者,其發展同樣需要有生命自覺和責任擔當,並在教育研究的實踐中成事成人。

教育學研究者本身要而且能在教育研究的實踐中成事成人,在做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不斷努力改進自己,生命永遠在生長。

信條十二:“生命·實踐”教育學以“長善救失”“以身立學”為研究精神和行為準則,共同致力於學派的持續發展。

教育學人的特征是“長善救失”🪞,對他人和自我都能做到長善救失,教育才能成為使他人和自我都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業。上述信條不只是宣言式發布,而是在實踐中證明是存在的,具有存在價值,能夠使自我和他人都變得更好。怎樣做人,就做出怎樣的學問🙇🏻‍♂️。虛偽🧑🏿‍🦳、只說不做、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對別人的要求和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諸如此類都不是真正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成員。

葉瀾教授在最後的結語中講到:“生命·實踐”教育學還處在初生期🔒,是一個開放式發展的教育學體系🤸🏼‍♀️。歡迎一切以教育🧽、教育學為誌業者🧷,研究、探討、關註本學派的人士參與研究🙅🏿。每一位都向著陽光、向上生長🤟🏻,從不同方向不斷長出新枝葉,又能形成整體勢態,長出我們追求的教育新世界。我們堅信:“生命·實踐”教育學將因更大的“我們”的共同努力而有更美好的未來!

報告結束之後,王枬教授從信條的基礎🏎、特征和未來希望等方面進行了精彩點評。李政濤教授在報告會最後說:本次報告是具有創生意義、奠基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報告🧁,此後😪,“生命·實踐”教育學是有自己教育信條的教育學派,新的春天已經開始👨🏽‍🦰。

EON4師生🟧、“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成員🧑🏻‍⚕️、“新基礎教育”共生體合作校和基地校全體兼職研究員代表🧲、中國基礎教育學校改革創新聯盟首屆會議代表和“生命·實踐”教育學第一期暑期研討班優秀學員等800人現場聆聽了葉瀾教授的報告🧑🏽‍🍳。此外✊🏼,來自湖北省、吉林省、山東省等地的國培班學員和研修者近200人,因會場座位所限,在第二現場通過網絡直播聆聽了此次報告會。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