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國際知名語音學家、現任荷蘭萊頓大學語言學中心副教授和萊頓人腦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的陳軼亞老師受邀為EON4平台師生作了一場題為 “韻律組構中的聲調變異能告訴我們什麽信息”(What does tonal variation tell about prosodic organization)的報告🧑🏿🍼。
陳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各種語言的韻律結構🧜🏻,探索不同層級的韻律單位(包括聲調)在言語產生中的表征和變異🐰🛹,以及它們在言語感知中的存儲方式和加工過程。她此次所作的講座報告的就是她在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報告由中文系孫銳欣主持。在報告中🧗🏼♂️🧘🏻♀️,陳教授以漢語普通話和若幹方言(如天津話、濟南話等)的聲調現象為例🚽,考察人腦在轉換聽覺刺激時所需的韻律表達及其加工機製,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言語信號😵💫、更深入地了解聲調在詞庫中的表征。她指出🎐,漢語方言中的聲調在多層級的實現中本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體,而連續語流中的變調更會加劇這種變異現象的復雜性。由此,她提出了兩個核心的問題👂🏻:①中國人的人腦如何處理聲調變異的復雜模式?②透過這些變異現象👎🏼,我們可以獲悉哪些關於韻律結構在心理詞庫中的組構方式的信息?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陳教授介紹了她和她的團隊所作的三組聲學和感知實驗,希望從發音人聲調的聲學模式及被試的行為反應時間、感知判斷、神經反應等數據中找到相關證據🦶。而這三組的實驗目的又各有側重🦸,它們分別關註了不同類型的聲調變異現象:①發音人個人特質的聲調變異🧑🏻🦽;②同一個方言內特定內容中的連調變異🚣🏽♂️;③由跨方言的聲調匹配所造成的音高變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的第三個實驗👩🎓,主要是由陳教授的學生——中文系吳君如完成的,相關成果已經相繼發表在國際權威語言學期刊Speech Communication 和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上🧑🏻🎨。
基於上述聲調的產出和感知實驗結果🫷🏽,陳教授認為,抽象的調類是和調位變體一起儲存在心理詞庫中的(比如她認為陽平單字中認為普通話上聲的兩種形式Tone 3 A(本調[214])和Tone B(連調前字[35])是同時儲存的;在特定環境下,被試激活的是Tone 3 B👨🏽🌾,才會出現上聲和陽平的感知混淆現象),同時在詞匯加工中可能保持著相當微弱的情境記憶的影響👨🏼🎨。此外,實驗結果還傾向於一種分層模型來解釋詞匯激活過程中如何獲得具象的聲學細節但在後階段的詞義加工中卻轉換成了抽象的表達形式。簡言之👨🏼🚒,聲調的詞匯激活和語義激活在相當部分上是相互獨立的。
報告的主體部分結束後,與會師生還就實驗細節、理論和方法👷🏼♀️、漢語中其他有趣的聲調韻律現象等方面與陳教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陳教授也一一予以耐心解答。最後,她還簡單介紹了萊頓大學的語言學中心及實驗室📻,並就相關的留學與訪學事宜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應當說,陳軼亞教授的這場精彩報告🫸🏽,理念新穎🫀、方法先進、成果豐碩🧱⏸,在現其深厚的學養的同時也為我們呈現了語音學國際前沿的學術魅力🐀,令在座師生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