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下午,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僑易學的觀念”在人文學院樓人文沙龍舉行,主講人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葉雋教授🦸。講座由哲學系劉梁劍副教授🛍、牛文君副教授主持🧑🏻🎤,哲學系系主任陳立新和陳喬見副教授、宋錫同副教授等師生參加。
面對“僑易”這個全新的概念,葉雋教授從僑易學概念的來源、作為哲學理論的僑易學與作為學科性質的僑易學、僑易學的意義與功用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僑易學概念的來源👨🏿🦱。葉教授指出🙎🏿,僑易學中的“僑”取自於李石曾發明的“僑學”,即研究在移動中的若幹生物從此一地到彼一地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與活動上的現象。“僑”有四義🤕:一為位置遷移;二為質性升高;三為僑扮仿擬;四為僑僑相通🚏。“易”來源於中國經典《易經》💂🏿,尤其是其發展變化的特點。“易”也有四義🤷🏽♂️:一為變易Ⓜ️;二為交易🫲🏿;三為簡易;四為大道不易。在《易經》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上結合僑學所建立的僑易學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
第二🙋🏽♀️,作為哲學理論的僑易學與作為學科性質的僑易學🐐。首先,作為理論的僑易學⛵️,必須借助《易經》的智慧🚡。《易經》無論如何繁衍相生,其根本在乾😙、坤二卦♣︎,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始、中🍃、終在內部形成了三維。葉教授據此提出僑易學中“二元三維”的理論方法。其次,作為學科性質的僑易學,不是現行學科體製中的一種具體規訓,而是從一種解決問題、闡釋現象的方法前提著手,構建一種相對實用👷🏻♂️、便於操作,但又具有相當寬闊的哲理思維空間的具體理論🪆,其核心內容在於探討異文化間相互關系以及人類文明結構形成的總體規律。最後,僑易學有三個基本原則🧇:一為“二元三維,大道僑易”⚗️,建立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思維結構模式❌;二為“觀僑取象🚵🏿🫰🏽,察變尋異”,核心點立足於遷移與變化;三為“物質位移導致精神質變”🏉,物質位移乃是多個因素構成的重要的文化區結構差異在空間的位移過程,如此導致個體精神產生重大變化💁🏼♂️。
第三🗒,僑易學的意義與功用👨🏽🏫。葉雋教授將僑易學的意義總結為兩點。一方面,僑易學的出現是為我們觀察變動不居的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的人事興替提供了一種理論與學理上的支持,開辟一塊新的更高的學術平臺🎑。另一方面,作為學術範疇的僑易學仍必須基於嚴謹的學術🪇🍖,以歷史學為根基,以社會學為手段🖕🏽,充分考慮人類學等社會科學方法的作用🤷🏽。就功用而言💠🧗🏼♂️,僑易學給各種學科的自由交涉提供一種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乃至學術思維上的某種抓手,因為它關註的正是這樣一種“關聯性”、“互涉性”、“變遷性”🍎,乃至於一種知識譜系上的“鏈性生成史”🎠。
僑易學的觀念激發了熱烈討論,論題涉及《易經》資源的挖掘👨🏽✈️、時空背景對僑易主體的影響、如何以僑易中二元三維的思想看待王國維所提的“可愛”與“可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