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外語學院翻譯系終身教授張春柏在閔行校區外語樓333室做了終身教授學術報告會,題目為“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形象學視角下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作為前兩年終身教授講座“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2014)與“文化自譯者的任務與策略”(2015)的續篇,此次講座從形象學這個新的視角討論了中國文學外譯的問題。講座由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陳琳教授主持🕡。
此次講座中,張春柏教授把翻譯研究文化學派關於文化構建的基本觀點和形象學理論結合起來👭🏻🙅🏿♂️,對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進行了探討✣。張教授首先從形象學的概念、研究範疇的論述開始📳👨🏼🎓,對西方的中國文化形象加以追溯,展示了從十三世紀至今的幾個世紀以來西方的中國形象變遷史,期間的中國形象充滿了從完美到醜陋🚬🧛,從友好到仇視的頻繁而戲劇性的轉變。張教授認為🤙🏼,這種轉變背後的主導原因便是西方主體文化的自我需要,這一需要左右了每一階段西方的中國形象🧛🏽♂️。實際上,中國是西方某種反面的“自我鏡象”,是西方的一種東方主義建構,這種東方主義話語模式在西方話語體系中根深蒂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臨這種境況🥄,張教授從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觀點出發,指出翻譯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構建行為🤹🏼♂️,當譯者將母語文本(如文學作品或其他文化典籍)譯成外語的時候,其根本目的就是母語文化的“自我鏡象”輸出到他者文化中並為其所接受。並通過中外、古今翻譯實踐中構建自己國家形象的譯例👨🏻🦽,說明了翻譯的這一功能與目的✊🏼。張教授認為👏🏼,在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當下👩🎤,我們有必要及時地解構西方慣有的文化霸權與東方主義形態🫔,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真實🉑、正面的中國形象🧔🏿♀️,翻譯活動也義不容辭地當為這一文化戰略服務🐕。
講座結束後🏂🏼,張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陳琳作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