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學術沙龍在文史哲樓5301會議室舉行🧜🏿♀️。本次活動的主講嘉賓是韓國漢字研究所所長河永三教授🍕,來自原韓國釜山外國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的青年教師🟡👩🏻🦽,以及EON4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含課題組成員)等參與了此次活動。項目負責人王平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龍💼🚴♀️。
近年來,漢字的文化性成為學界關註的一個熱點,此次沙龍以“周邊”“禮”為實例,從它們的字源來看中國的和諧精神🧕🏿。河永三教授首先從德裏達對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別導入,指出東方是文字中心主義文明,而西方則是聲音中心主義文明🫳🏿。漢字作為表意性文字,能橫斷時間而可以包含過去和未來🫷🏽,也同時包容時間和空間、意識和無意識🤾🏻♂️⤴️。
報告以“周邊”為例🖲,結合字形變遷和各家釋義解讀🦸♂️6️⃣,並運用構形學🍝,提出對“周邊”文化性的新見解,“周邊”為了“中心”提供無限的“犧牲”🙇🏻♀️。“中心”雖然是“世界”的中心🖊🌘,但沒有“周邊”的犧牲,便無法維持下去。”在這一梳理中🏃♀️,要保持“中心”與“周邊”的關系,需要“禮”的製約☮️。當今,人類與自然、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關系類似於“中心”與“周圍”⛹️♂️,兩者存在矛盾👨🏽🏫👨✈️,而“禮”所內含的“敬畏”“和諧”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矛盾🧑🦽➡️。
講座的最後河永三教授還從“文”與“言”的字源出發,提出聲音中心主義和文字中心主義在本質上一致,這有利於克服對“東方主義”的誤解。
會議主持人王平教授高度評價河永三教授的講述內容,特別強調其結合古今中外的多視角研讀在解讀漢字文化內涵方面的重要作用,並對內容作了些許補充🛹🚵🏿。最後🪈👩🏽🚀,課題組成員就沙龍內容和各自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向河教授提問,河教授給大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此次學術沙龍活動🏋🏻,河永三教授不但帶來了精彩的學術講座,而且還對漢字文化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解開了諸多疑惑,能更好地推動項目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