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下午,百場校級學術講座暨日語系櫻河講壇第二講在外語學院333教室舉行👩🏻🦯,北京外國語大學張龍妹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好色’文學的中日比較研究”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日語系尤海燕老師主持。
本講座“‘好色’文學的中日比較研究”,是以日本平安時代中期以前的假名作品為中心與中國古代文學傳統進行的對比。講座中,張龍妹教授首先介紹了中文的“好色”和日語“色好み”的含義😞,指出二者在概念和含義上並不盡相同,然後對日語的“色好み”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日語的“色好み”論始自折口信夫👩💼,他提出日本古代帝王的“色好み”是一種美德,是通過和多個地方祭祀權掌握者——巫女結婚而取得天下🚵🏼♂️、統治天下的王權的理想形式🐟,同時“色好み”也意味著具有這種資格和能力的偉大人格。這在日本古代神話及歷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中都有體現。而在實際的假名作品(含和歌作品和物語作品)中,則未必和古代神話中的“色好み”一致👩🏿🚒3️⃣。總括“色好み”含義的變遷👨🦼➡️,基本有以下幾點🧑🏼🎄:1🧑🏻💼、用於女性的「色好み」 基本上都是貶義的👖;2👮🏽、在《落窪物語》之前,用於男性的「色好み」基本上是褒義的 ;3📙、《落窪物語》是一個分水嶺,從女性的角度來看,“色好み”是一把雙刃劍,「色好み」的男性既令人擔憂🤜🏼,又可能是自己的白馬王子;4、《源氏物語》中是貶義的💇🏻,盡管在折口信夫論中其主人公光源氏就是典型的“色好み”的代表人物。這裏可以看出🦜,男性作者的作品中🛎🚣🏿,對男性「色好み」的肯定和對女性「色好み」的否定🧑🏼🔧🙎🏿♂️,而女性作者則全盤否定「色好み」。
隨後👃🏿,張教授梳理了中國古代詩文中的“好色”💩,並將中日兩國的“好色文學”進行了對比分析,總結出了中日文學中“好色”的本質區別:一是以儒家文化語境中的“揚詩守禮”、“好色不淫”甚或假道學的偽善;一是脫離了儒家道德規製的真實率性以及對對方的體貼。二者的共同性則體現在對時勢的憤慨和抵抗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的“韜晦”上🧑🏿🎓。
最後🍖,張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從獨特的視角一一解答了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
張龍妹教授畢業北外日研中心,後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日本古典文學研究,無論是教學領域還是科研領域都有著十分豐碩的成果❓。張龍妹教授主編的《日本古典文學大辭典》(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日本古典文學入門》(外研社2006)🔒、《日本文學古典篇》(高教社2008)奠定了我國日本古典文學教學研究的基礎。另有著作、編著、校註若幹部,其中『源氏物語の救済』(日本風間書房,2000年)獲日本第八屆關根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該書還獲得第三屆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著作類一等獎🔼。另有譯著、編著多部𓀆,在國內外的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現主持國家社科基基金“東亞視閾下的日本古代女性散文體敘事文學研究”(2011)等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