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下午,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科長阪井洋史教授應邀在中文系特藏室作了題為“武田泰淳的‘閱讀’與‘近代的超克’”的講座🤙🏼🧛🏿,此為大夏講壇第175講。
講座從2000年前後中國學界出現的“竹內好研究熱”談起,阪井教授介紹👨🏿🏫,在竹內好時代👩🏻🔬,日本知識文化界的重要人物還有小林秀雄、武田泰淳等人。他認為以往中國學界只談竹內好🧑🏽🎄,而忽視了小林、武田等人的歷史影響👨🏼🎨🙇。透過武田泰淳1943年出版的一本專著《司馬遷》,可以窺見武田獨特的閱讀立場與世界觀。通過讀解司馬遷的《史記》,武田否定了一元化🧝🏻♀️、絕對化的閱讀態度🤘🏻🥊,同時肯定一種基於徹底相對化的世界觀。武田1947年所寫的一篇文章《渺茫的Yu先生》中的“Yu先生”,面對世界抱有“渺茫”、“不確定”的態度,恰恰是“西歐派”日本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智的”偶像“泰斯特先生”的對立面,此文進一步澄清了武田曖昧渺茫淡漠的世界觀。聯系日本戰前有名的“近代的超克”討論來考察,阪井教授指出武田的思想極富現實批判性和超越性,可視為一種獨特的“近代的超克”論📕,應當引起學界關註。
中文系彭國忠教授做講座總結,高度肯定了阪井教授講座中所體現的問題意識。在場師生也就相關問題與阪井教授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