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新醫改背景下城市居民就醫行為研究”中期沙龍在法商北樓531室舉行。社會發展學院的劉大衛☎️、薛紅、陳赟、吳同、吳金海、唐曉菁等老師💣,與政治學系的易妍博士參加了沙龍。
課題負責人🎓、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的姚澤麟老師首先報告了其基於田野調查數據所撰寫的一篇論文初稿,題為“國家控製與醫生臨床自主性的濫用:對公立醫院醫生執業行為的分析”。他首先圍繞醫生執業行為的社會控製提出研究問題💑,回顧了該領域內弗雷德森和霍夫曼的經典研究案例⏮🦴,並指出了他們關於醫生臨床自主性的論述中均未涉及倫理面向🐎。這就意味著醫生不受外界幹預的臨床自主性如何確保其倫理面向成為一個問題。接著他闡述了我國當前醫療體製的畸形市場化改革,即一方面是醫療服務的商業化、公立醫院的企業化💷⛩,另一方面,國家則對醫生職業、公立醫院以及醫療服務價格維持著強力管控。正是在此背景下⛹🏽,公立醫院當中的醫生收入才體現為“雙軌分配”機製的特征🙇🏻♂️,即醫生收入由正式收入和非正式收入兩部分構成🐣🚵🏼♂️。而公立醫院及其醫生所具有的對患者與對醫藥廠商的支配——姚老師稱之為“雙向支配”🖼,則使得醫生在獲取非正式收入時更為便利。報告最後展示的是醫生臨床自主性濫用的後果及其政策啟示🐑。姚老師分別從患者、醫生和政府角度𓀚,分析了國家的不當管製與監管乏力對三方所造成的意外後果6️⃣,最後他提出了兩點政策啟示——一方面🪧🐙,讓醫生更多地參與到政策製定當中,另一方面,則必須重構國家與醫生職業的關系,賦予醫生職業法團自主性,有效發揮其規範自律與同行監督等功能。
報告結束後,各位老師就此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結合生活經驗和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劉大衛老師從其所參與過的民營醫院的困境入手,對該報告提出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見解❌。易妍老師則認為該報告的核心概念還不夠清晰,操作化還不夠到位,致使目前框架比較模糊、內容過於龐雜。她同時建議可參考傳播學界對記者職業的研究。
沙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姚澤麟老師認為🧛🏽♀️,各位老師的意見與建議為該論文下一步的修改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