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下午♛,教育學部黃瑾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基於領域教學知識(PCK)的學前教師培訓及效能研究”在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4舉行開題沙龍。本次沙龍邀請了學前教育系姜勇教授😥、張明紅副教授、李召存副教授、施燕副教授到會🪘,多位學前教育系碩士研究生也參加了此次沙龍活動。
首先由項目負責人黃瑾老師對該課題的選題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指出當前學前教師培訓存在缺乏背景性、情境性、變通性和反思性的知識等問題🛴,提出有效的教師培訓應與課程時間緊密相關、既註重實操也鼓勵思考的互動式參與🦹🏻♀️、能建立合作性學習的持續性支持環境👩🏽🚒、並且有後續跟蹤的反饋式交流。在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黃老師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意義與價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標與設計等🏐👨🏻🎨。其中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基於領域教學知識(PCK)構建連續🧑🏿💻、動態、一體的教師培訓系統之行動研究,二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培訓結果之效能研究🗽。在行動研究中,將基於國家新頒布的《3-6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以提升教師領域教學知識(PCK),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培訓文本為資源,建立和實施以暑期學校、參與式工作坊🧂、實踐反饋🧖🏼♂️、學習社區🔎、視頻圖書館等多樣化形式促進學前教師將理論和教育實踐相貫通的連續、動態、多維度關聯的一體化教師培訓系統🤏。在效能研究中,將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特點🌭,以CIPP項目評價模式(Stufflebeam,2000)為框架,從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效果層四個層面出發對教師培訓結果進行效能評估🕵🏼♂️,以期構建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培訓模式和機製提供實證依據。最後,黃老師介紹了在本次課題中選點和樣本數量以及教師PCK所涉及的領域、研究實施中的協同機製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和問題。
隨後,與會專家對該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難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建議🌮。張明紅老師提出可選取數學和社會這兩個教師PCK所涉及的領域🧑🦯💝;從研究可行性的角度建議選取上海和浙江兩個樣本點。施燕老師提出應對樣本教師從教齡方面進行定位🏄🏿♂️♏️,選取3-5年和5-10年兩個教齡段的教師;考慮到樣本流失的問題👫🏻,建議選取160名教師,這樣才能保證預計有效樣本達到120名教師。姜勇老師認為可以對教師和家長發放問卷,進行再測信度🎬🧑🏻🦳;建議自編兒童能力發展等級表,從而使教師培訓效果層的評價中有量化的數據做支撐。李召存老師提出可在行動研究中建立一體化的培訓機製,思考教師領域的核心經驗以哪種方式能夠更好的傳遞給教師。
最後👩🏻🦯,在黃老師的主持下,對該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分工🙅,並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過此次開題沙龍的討論,課題組將結合各位專家的意見對後續的研究方案做出適當的調整👨🏼🎨,為研究難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建設性的想法,從而有效的推動課題的進一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