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下午📎👩👩👦,臺灣大學哲學系蔡耀明教授在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佛教對自我觀念的檢視與見解”(Buddhist Refl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Idea)的講座👮🏽♀️。此為思勉人文講座第339場👨🏻🦯,講座由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張曉林教授主持。出席講座的有哲學系蔡林波📐、宋錫同、牛文君、陳喬見、張小勇、趙東明等師生𓀓。
講座圍繞著下列主題進行:(一)👱🏽♂️、自我之界說:1、自我(ātman),當事者在個體上的等同或同一(identity);2🤠、自我🍎,在認知上👩🏻🚀,涉及認定或辨認(identify;affirm),亦即💁🏼👽,認定所面對的項目就是當事者之個體。(二)、自我之對反詞♿️,以語言之對反型態而設置的三類用詞:1🧘🏼♀️👋🏿、人稱代名詞之雙方,自我vs.你、你們🕝;2🎅、集合領域之二分,自我vs.它者/我群vs.它群🙎🏿♀️;3🤽🏻🏥、認知所對之二分,自我vs.對象/內部vs.外部。(三)、一般世人在自我概念的一些典型的做法👨🏿⚕️:1、自我之追求與尋找,把自我對象化,進而追逐對象化的投射體🏛;2🤶🏻、追尋不到自我,自我茫然🤷🏻、無所適從⏪👩⚕️、隨波逐流👼🏼、放棄自我🚴🏻♀️🔒;3、以為追尋到了自我。(四)🟦、以為追尋到了自我之並發情形:1📘、自我認定(ātma-saṃjñā;conceptualizationofaself)🐋,心念形成這就是自我之概念認定/將所知覺之項目🎉,拿自我概念🧏🏿♂️,做成予以等同的認定;2、自我見解(ātma-dṛṣṭi;viewofaself),認為或論斷自我在世界為獨立的且永久的存在體;3🩵、自我執著(ātma-grāha;clingingtoaself)🪥🕙,執著在自我之念想;4、自我傲慢(ātma-māna;prideinaself),藉由自它比較而驕傲在自我;以及5、自我愛戀(ātma-sneha;莫名的自我感覺良好);6、自我困惑(ātma-moha;環繞自我概念衍生的困惑)🏉。(五)👨🏻🦯👨🏭、佛法在自我課題,在乎什麽?(六)、在自我課題帶出佛法教學所必要的一些準備功課🚵🏿♂️。(七)、佛法在自我課題提供的配套裝備↕️:1、入手觀看與檢視的項目🈷️,並非落在自我概念🤛🏻,亦非來自特定社會或文化對自我意象的期望或模塑,而是解開通常的生命體可考察的積聚成分,包括物質(色)🧓🏿、感受(受)、概念認定(想)、心意之組合造作(行)🟪、分別式知覺(識);2🧑🔬🫴🏿、以無常為考察的角度,不以靜態的方式將這五種積聚成分固定下來,而以動態的眼光考察其變動不居;3、以受困於無常之流為著眼,不遷就片刻的感受或短暫的處境,而是著眼於所依托的積聚成分牽連在變動不居流程的受困、苦惱、身不由己且心不由己的不自在;4、以緣起深入且長遠地推展探究🙇🏻♀️,一方面,回溯目前的積聚成分從什麽樣的關聯條件的作用才得以生起🙎♀️,另一方面,追蹤目前在積聚成分的造作將衍生什麽樣的後果。(八)🫅🏿👷🏿、佛法在自我課題的論述條理。(九)、“諸法非我”此一論旨在說什麽?(十)、“諸法非我”此一論旨的啟發與用途等論題展開🍱。
以上,這些論題不僅切要於日常生活的適切運作,而且一直是哲學探究的重點項目所在♿️。在本次演講中,蔡耀明教授以佛教之《阿含經》與《般若經》為主要的依據,對於上述論題逐一剖析,進而提出在思辨條理盡可能一貫的見解。
講座的尾聲,蔡教授回答了幾個問題:“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和“佛性”(buddha-dhātu或buddha-gotra)是一回事嗎👨🏻🦰?“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又是什麽?佛教各宗派對自我的看法有差異嗎?以及如何理解印度教的“神我”(ātman)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