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項目“多民族和睦相處與和諧發展的‘迪慶經驗’研究”沙龍舉行

發布時間:2016-02-15瀏覽次數🤦🏿:36

 

1230日下午,“多民族和睦相處與和諧發展的‘迪慶經驗’研究”第四次沙龍暨結題沙龍在法商北樓101舉行。本次沙龍由課題負責人劉琪副教授主持🤵🏼🤹🏿‍♀️,課題組成員悉數參加✊🏻。

沙龍分為兩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為讀書會🙆🏼,本次閱讀書目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組織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人類學組論文集《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

首先,劉琪副教授就本書為大家做了導讀🌞🧦。傳統西方人類學對於“族群”的研究,往往是在無國家的情境下進行的📳,“國家”這個維度並沒有被重視,而本書中強調的是“國家”和“市場”兩個維度🧑🏿‍🎄。並且,在很多論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當地人在面對“國家”和“市場”時🤸🏿‍♂️,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回應者🎐。這也是本課題對迪慶地區進行考察的基本思路🍔。接著⚆,每位同學按照之前的安排,各自介紹了自己的閱讀篇目👨‍👧🎵,並結合自己的知識與田野調查分享了心得體會🫙。其中,王明珂“徘徊在漢與非漢之間:北川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一文講述了羌族的概念如何被重新建構以及族群認同變遷的過程,並借此討論了“漢化”的內涵,以及人類學意義上的核心與邊緣的問題🧔🏻。Shepherd的文章中*️⃣,對文化的“同化”與“涵化”做出了概念上的區分,這種區分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現實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文化上差異的消失不等於族群邊界的消失,例如👩‍👩‍👧‍👧,在迪慶地區👃,藏族在文化上被“漢化”,但藏族的內心中民族認同依舊很強🔮。Gladney的論文將“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概念應用到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中。這一概念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製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Gladney認為,在中國,國家對於少數民族的形象建構也有著這樣的路徑依賴過程👩🏼‍✈️。Schein 則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出了“雜糅的文化”(cultural hybridity),並討論了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否可能創造出自己的現代性。

沙龍的第二部分為田野調查的案例呈現。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夢茵同學向課題組匯報了她在迪慶州德欽縣燕門鄉茨中村的田野發現🔇。這是一個藏族與納西族混居🤦🏿‍♂️,藏傳佛教與天主教並存的村子🏬,在村子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們建構起了和平相處的村落秩序📸,這套秩序在儀式中得到體現,也通過儀式得以進一步加強。課題組成員圍繞胡夢茵同學的案例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劉琪副教授針對課題已經完成的幾個案例研究進行了總結,並匯報了關於結題報告的設想🧑。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