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下午,德國不萊梅大學伊沃·莫斯希(Ivo Mossig)教授應邀在在閔行資環樓148報告廳做了題為“集群演化的驅動力:企業👨🏻⚖️、關系與集群系統”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為EON4人文社科百場講座第39場,由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和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辦🪼,終身教授曾剛教授主持。
莫斯希教授指出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是經濟地理學中的關鍵主題之一📆,並列舉了全球各地區的多個產業集群,表明集群現象既有可能在高新技術產業中,也有可能在傳統產業,既有製造業集群🐻,也有服務業集群,既可能位於發達國家,也可能位於發展中國家💂🏽🍗。針對這些集群現象👨🏻🦯,莫斯希教授提出三個問題:集群是如何起源的🌷?集群發展的驅動力是什麽?集群發展的路徑是什麽?他以位於德國吉森(Giessen)和施瓦本哈爾(schwaebisch-hall)2個包裝業集群為案例展開分析。
首先,在集群的起源上,莫斯希教授指出吉森和施瓦本哈爾2地的包裝業集群出口量高達全國80%,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0%。他追溯它們的演化過程發現,1953年第一家包裝企業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在吉森成立,隨後這家企業在不同時期不斷孵化和衍生出了多個分公司而形成了地方集聚,這些分公司的CEO多為母企業的員工🪧,他們因為在當地生活多年的緣故基本都選擇在本地建立分公司🤳🏽。因此小事件在新產業的區位選擇的階段很重要🫷🏼,隨著集聚的形成地方機會窗口也逐步關閉🍔。其次,關於集群演化的驅動力🍅。集群自身是不會增長,主要是受內外部各要素驅動所發展的。莫斯希教授總結了企業、關系和集群系統3大方面所包含的規則、子公司的建立🧑🏼🌾、競爭合作關系🚣、本地化的學習、集群政策🤙🏻、異質性和市場條件等7個驅動因子。再次,莫斯希教授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從集群演化的7個驅動因子出發🙆🏼,對比研究了1998-2010年間吉森和施瓦本哈爾兩地包裝業集群的發展趨勢,發現因為各驅動因子的不同,吉森的包裝業集群逐步縮小𓀕,而施瓦本哈爾包裝集群日漸強大。
最後,莫斯希教授在座師生進行了互動🥜,就產業集群的分析維度、產業集群與臨時性產業集群的關系🧘🏼♂️、中德產業集群的差異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