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香港大學何深靜副教授應邀報告在閔行校區資環樓554會議室做了題為“小題大做與大題小作🧑🧒:如何在國際期刊發表中國城市研究成果”的學術講座。這是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60場。本次講座由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主辦🪿,孫斌棟教授主持。參與這次講座的有孔翔教授👩❤️💋👨、黃麗副教授、王列輝副教授、崔璨研究員等,還有來自城市與區域學院和地理科學學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學。
首先,何深靜對Urban Study期刊中所有的文章類型進行了闡述,如學術論文、評論文章和主題合集等不同類型的特點也做出了詳細的講解。近年來,Urban Study中來自中國的投稿量顯著增加👮🏽♂️,何深靜希望能通過剛剛建立的Urban Study公眾號,幫助中國學者更好的了解Urban Study這本期刊,同時提高投稿接受率。之後,何深靜耐心的講解了該期刊的投稿過程與每個流程所需要的大致時間,提醒各位老師和同學應積極面對審核意見,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審核意見提出了回復時的註意事項。何深靜認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需要具備國際吸引力👋🏻,不能只就中國而論中國。同時,撰寫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需要有題目與摘要上的原創性和新奇性,理論與論證的穩健性,方法上的合適性與透明性🎩,並且還要註意政策上的相關性等其他多個方面。何深靜也指出了投稿的文章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如文章文獻回顧與實證部分沒有形成互動,聯系不密切🧑🏿⚖️。最後📐,何深靜介紹了Urban Study期刊的字數限度和圖表方面的細節要求👰♀️。
講座的第二部分🚭,何深靜針對城市中的“學生化”現象🙌🏼,向大家展示了在寫作中如何做到“小題大作”🦘。小題大作是指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發現並提煉出值得研究的大問題。“學生化”與中國的“城中村”聯系緊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有趣現象。何深靜認為中西方的“學生化”現象在產生原因和造成結果方面均有著顯著的不同。西方是高校不提供住宿而被動產生的👵🏻,由於學生集聚在某一社區,造成了當地人搬離和周邊設施的荒廢。而這一問題又影響了西方城市的改造進程,即由過去的HMO模式轉變為PBSA模式(在城市中提供為學生準備的住宿公寓),城市重建也需要與PBSA項目相結合。與西方被迫選擇不同🧑🏼🏫,中國的“學生化”現象是學生對文化價值和生活追求的體現,是一種主動選擇。何老師對廣州中山大學北門和大學城兩地進行了對比研究,通過對學校製度、學生本身🙇🏼♀️、村民作用等多角度的分析,探討了兩地“學生化”所帶來的不同特點🦮。同時,兩地均因“學生化”,而出現了餐飲等多元化的服務行業,最後的結果是使得城中村的社區環境有所提升🪪。
然後,何深靜簡單講解了何為寫作中的“大題小作”。大題小作是指對社會的大問題進行深耕細作。何深靜老師結合西安的研究案例來解釋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大問題。何深靜老師對“失土失宅”和“失土有宅”兩種情況分別進行了分析。最後,何深靜老師指出利益再分配的不公平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主要原因。
何深靜對寫作中的“小題大作和大題小作”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在提問環節,何老師耐心的回答了每個問題,並與中心師生就講座內容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