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羅景洙談“對時間和空間的階層認識和民俗文化的對應樣相”

    發布時間🔦:2017-08-18瀏覽次數:68

     

    620日下午,韓國全南大學羅景洙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室做了題為“對時間和空間的階層認識和民俗文化的對應樣相”的專題講座,這是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65場,講座由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徐贛麗老師主持,來自復旦大學韓語系的郭一誠老師擔任翻譯👮🏼。來自民俗學所、社會學系及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學參加了該講座。

    講座伊始,徐贛麗老師為大家簡單介紹了全南大學民俗學研究的悠久歷史,在韓國民俗學界具有的重要地位,也介紹了羅景洙教授本人在民俗學的研究上所做出的貢獻。

    羅教授以民俗與哲學的關系引入了本次講座。羅教授認為,哲學是建立在民族生活方式上的思考⚜️,它與民俗緊密相關😌。因此💊,民俗學的研究應該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本次講座即是在哲學基礎上對民俗學研究進行的整理與反思。

    羅教授的講座主要圍繞三個部分而展開🈯️。第一部分介紹了東洋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與適應✍🏿,通過對“時-空”、“自然-文化”、“三間”👩‍🦼‍➡️、“直接-間接(化)”🦥、“folklore-民俗”這五對概念的比較和闡釋呈現了東西方文化在文化史、文化圈👷‍♂️、文化層等不同文化表現形式上的區別。

    第二部分以“亭子”和“茅亭”為例,闡釋了不同階層的民俗文化在空間上的差異表現👯。亭子是指支配階層(官吏)🎯、有閑階層(富者)作詩🔢、娛樂👰🏼‍♂️、接賓的場所,位置常在山水(自然)與村落的中間🧑🏿‍💼,依托匾額、亭號、記文、詩文進行記錄⚁👯‍♂️;而茅亭則是被支配階層(農民)進行休息🤜🏿、交流、祭祀儀式的場所🙇🏿🍀,往往位於農田與村落的中間,依靠口頭文學進行記錄。相關差異還表現在名稱、所有者、目的👟👨🏻‍🚀、造景等其他方面。

    在第三部分,羅教授從時間的角度切入,對比了韓國上層貴族文人創作的四時歌謠與下層農民創作的月令歌謠的差異❤️。例如🤦🏿,在素材來源上,兩班貴族由於需要根據季節更替而更換衣物⛳️,因此對四季變換更加敏感,其創作的四時歌著重於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農民階層出於耕作的需要🧠🌖,必須對一年中不同時段所應采取的相應生產措施有清晰的認知☝️,歌謠素材也依據十二個月的變化而鋪展開來。

    在講座中,羅教授輔以宗廟祭禮樂(支配層禮樂)與洞火祭禮樂(被支配層禮樂)等豐富的視頻素材對其觀點做了補充展示🧑🏻,深入淺出地將學理性分析與相關民俗實踐進行了結合🤸🏼。

    最後,羅教授對本次講座的內容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民俗學是一個極具擴張潛力的學問🧑🏽‍🍳🧜🏻‍♀️,希望通過本次講座能夠為在場各位提供新的視角和觀點🧎‍♀️,從而擴張民俗學的外延,並期望中國以及東方文化能夠在世界舞臺上有更大的發言權👨‍🌾。

    徐贛麗老師認為✸,羅教授在本次講座之中先從理論引入🩸,再結合具體案例分析的形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而對於時空的研究視角也比較新穎🧞。該研究有助於推動中國民俗學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研究,也帶給我們許多前沿性的學術思考。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