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沈漢教授參加了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所主辦的講座,主講了“資本主義史研究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問題”🪆,並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本次講座是思勉人文講座第361期,講座由歷史系黨委書記沐濤老師主持,朱明老師點評,參加的老師還有林廣老師及肖琦老師,以及眾多歷史系世界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及博士生。
在本次講座中他就有關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十二個問題進行了闡述。其中涉及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𓀉,商業在資本主義起源中的作用,16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5-17世紀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農業經濟部門與工業經濟部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與20世紀資本主義的關系,全球化問題,當代資本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的危機與財富增長👳🏼,資產階級的統製權等。
就世界市場形成過程這一問題👨🏿🚒,他指出世界市場的形成不能武斷地定在1492年地理大發現時期,它應該是取決於各地區何時產生普遍聯系,而且這也是在一個較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他將這個過程分為了幾個步驟,包括12世紀以後形成的地中海市場♤,歐洲中西部各地的市集等形成的市場,歐洲北方北海集團所形成的市場等。同時,他還指出歐亞市場的聯系發展其實是很慢的。他還關註到了國內市場👨🏭,並指出它是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第二個問題是商業在資本主義起源中的作用。馬克思否認商業在資本主義起源中的積極作用。但是,他提出馬克思在其早期的研究中曾提到過“交往”的作用。但其後馬克思並沒有繼續從事相關的研究。沈漢教授指出遠程貿易在增加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商品在遠距離的貿易中產生的價格差異使得流通過程中產生利益。這時,商人就並不僅僅只是作為商品的流通者,還是銀行家。
其後,他談到了圈地運動🧑🔬。他佐以充足資料指出,傳統觀點認為圈地運動驅趕了農民進工廠是存在錯誤的。因為當時英國工廠的規模只有幾萬人🟤,並不存在被驅趕的大量農民進入工廠促進產生的情況。
在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不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特征”,這一問題的回答中🤙,他指出除了一戰🧓🏼、二戰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期意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因為西方國家依然崇尚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自由經濟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他對於世界經濟全球化也有自己的思考。他針對何謂經濟全球化,提出了七個衡量的要素,包括跨國公司對各國主要經濟命脈的控製程度𓀆、跨國投資是否超過本國投資、各國的經濟是否受跨國公司或國際組織的操控程度🕵🏻♀️、商品對國外的依賴程度、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情況及本國政府的經濟管理能力等💁🏼♀️🧏♀️。因此,按照以上標準,他指出現在的世界尚未達到經濟全球化。而各個國家的民族工業因為全球化所存在的侵略性而受到打擊🧑🏿🍳,因此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工業對全球化是持抵製態度的。
關於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自我療傷的功能,而且國際資本主義在20世紀仍呈現大幅度上升的趨勢,發展態勢非常好。後起的國家往往發展更為快速🗄,例如印度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關於資產階級的統製權,他指出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存在一種依附性🐍,即它在持續穩定發展中,具有一種文化的統製權👯,抑或說是文化霸權🐫,這便在無形之中控製了無產階級。
此外,他還談了幾點方法論的問題。他指出歷史研究需要“用數字說話”🙋🖖🏽,不能僅僅依靠舉例說明,要多多使用統計資料以充分論證。對於現在國內的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他也看到了過去所傳承下的知識,其中某些觀點是不可靠,我們不能迷信權威🤏🏿🏋🏼♂️。但是一些理論性的問題的是非是明確的,不可模糊而過🚱🛷;對於一些基本問題也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他還指出囿於我們國家的歷史研究的傳統🤍,與西方存在較大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向西方學習以彌補不足👩🏻🎓。面對國家的歷史形勢👋,他也指出世界史中需要撥亂反正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所需要的仍是繼續進行改革。
在交流環節🙆🏻,在場師生踴躍發言🦫,提出的問題涉及如何看待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束縛的問題👨🏻🦼,如何解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原因問題,如何看待現在興起的一波以美國特朗普為代表的反全球化浪潮問題以及如何看待殖民主義等問題。沈漢老師從現實出發✳️,對諸多問題均進行了充分而中肯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