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號下午💱,上海社科項目“大城市農民工的居住可得性及住房保障機製研究—以上海為例”沙龍在社會發展學院528會議室召開。該課題由社會學系趙曄琴老師主持🛐🐱,課題組成員汪慧🚘、謝永祥🐜、劉璐、張樂樂等多位研究生參加😞。
本次沙龍是近半年課題組田野調查的階段性匯報🚵🏼🔶。整個沙龍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由張樂樂介紹她對1990年來以來上海外來人口空間分布變遷的梳理♛🏌🏻♂️。她通過對人口普查數據以及2005年以來上海統計年鑒數據的搜集,繪製了1990年代以來上海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圖,重點探討了上海市外來人口分布空間的演變趨勢和特點。趙老師肯定了張樂樂對現有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並指出希望進一步利用上海的三條環線圖來更直觀地呈現外來人口的空間演變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課題組成員分別對四個田野調查點的階段性成果匯報🌧。汪慧以“活動板房:建築農民工們的臨時居所”為題,向大家介紹了她對閔行區的一個建築工地的活動板房的調查👩🏼🚒。她通過建築工地的一天、居住的活動板房、通過親友關系網來到上海、未來的生活寄托這四個方面向大家呈現了建築工地的居住生活樣態。指出🫵🏽,近年來鑒於農民工群體流動模式的家庭化,建築工地應該為家庭戶的建築農民工們提供適合多數家庭成員共居的居所。臨時居所是目前流入城市的建築農民工們獲得居住的主要途徑👨🏿🦳,由於建築工地的流動性和短期性,有必要為建築農民工們在城市的居住進行長遠的計劃,未來他們可以居住在哪裏?如何讓建築農民工們在城市獲得更好的居住並且能適應和融入城市?第二位匯報的是張樂樂🧑🏼🎤。她的調查點位於上海遠郊區工業園區內的職工集體宿舍。去年末開始她多次進入田野點進行參與觀察和訪談♜,其匯報內容包括“居住滿意度”、“工廠的雙重‘身份’”、“被區隔的農民工”等,並運用社會學的“相對剝奪感”、“角色理論”以及“區隔化的理論”對其概況進行闡釋。第三位匯報人是劉璐。她的調查點是城郊結合部的農民宅基地私房。劉璐分別從“居住意願”👨👨👦👦🧜🏼♂️、“居住情況”😵💫、“居住環境”🤹🏿、“居住變遷”等四個方面調查點進行了具體的闡釋🧑🏿🚀。指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是什麽深層動機使得很多外來人口選擇在此長期居住?外來人口是怎樣選擇居住模式的💁🏻?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是怎麽樣建構起一種“和諧”的相處模式的🌁🐩?第四位匯報的是謝永祥。他的調查點是民工公寓🧑🏿,即政府為來滬人員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該公寓與企業直接簽訂租住合同,而不是不面向個人。因此入住對象是與工業園區企業簽訂合同的正式職工。謝永祥從租金、居住滿意度🥄、住房設備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公寓入住的現狀和問題,並指出公寓所面臨的困境,包括住戶流動率較高🎹、公寓損耗較為嚴重等。
趙老師對四位同學的階段性調查報告給予了肯定🧏🏿♀️,並分別給予點評。希望下一階段在繼續補充調查的基礎上🤥🤸🏻♂️,在報告中能增加訪談內容👩🏿🏫,結合社會學理論進行深入闡釋🍘🦃;對所有被訪者進行匯總並列出匯總表等。本次沙龍既是對近半年田野調查的階段性匯報與小結🤵🏼,同時也明確了下一階段繼續深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