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下午🔌,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日本首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大久保明男教授舉行了一場題為“戰後日本的‘滿洲’敘述及其在文學上的表露”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66場,講座由中文系劉曉麗教授主持👩🏻✈️。
1932年👩🏿🔧,日本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同時,為強化對偽滿洲國的統治🚆,達到永久占領中國東北的目的🛞,日本號召人民移居偽滿洲國。日本戰敗後,有150萬日本人被遣返回國。
對於這一段“滿洲”歷史🩶,戰後日本的敘述復雜多樣👩🏻🏫,大久保教授詳細梳理了戰後日本的“滿洲”敘述,並將其分為民間、官方和具有“滿洲”經驗的開拓民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以竹內好為代表,力主做好“歷史的善後處理工作”,要正面面對“滿洲國”歷史,恰當處理“滿洲”經驗者的喪失感和屈辱感等問題;第二層面是以大藏公望📲🖖、岸信介等為代表的官方敘述,側重“紀錄日本人如何櫛風沐雨挺深開發荒野”之事,宣稱要“如實記下日本人發揮創造力與奮鬥精神而留下的經驗”;第三層面是以大久保昭治為代表的具有“滿洲”經驗的開拓民的記憶。作為響應日本政府號召移民滿洲的開拓民🧑🏽🍳,大久保昭治一家八口🧝♀️,先後五人死於戰爭與饑餓,只剩姊妹三人被好心的中國人收留才僥幸生存下來Ⓜ️。戰後,大久保昭治反思並質疑日本的“滿洲”政策及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平民造成的傷害➝。
大久保教授研究認為,戰後日本的“滿洲”敘述差異巨大🐈,其原因在於敘述者身份、地位及到“滿洲”時間的不同🛼。同時,大久保教授以文學印證歷史👩🏿🦰👩❤️💋👩,以西原和海及小林金三的文學作品為例🧑🏽🦲👡,具體說明了戰後日本的“滿洲”敘事復雜多樣的緣由,同時批評了日本右翼史觀。講座結束後,劉曉麗教授講座進行了精彩點評,並提出相應問題,參與講座對其他師生也就此展開熱烈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