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德國耶拿大學哲學系主任Andreas Schmidt(安德烈·施密特)在EON4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了題為“康德生存理論的兩種概念(Kant’s Two Notions of Existence)”的講座。本次講座為思勉人文講座第369場,由哲學系孫亮副教授主持。
在此次講座中🫅,施密特想借助於康德哲學來嘗試這樣一種論證:當我們沒有回溯到自我意識以及對自我意識的生存確信的現象時👗,我們就必定仍然無法理解生存的概念🦸🏿♂️。圍繞這個論題,講座分三個部分展開✍️。在第一部分中👩🏽🦳,施密特教授從“康德是否是弗雷格的先行者🙈?”這個問題出發來闡明:在康德那裏🧍🏻,生存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毋寧說是概念的屬性↩️,並且就此而言康德是先於弗雷格的。在第二部分中,施密特教授進一步論證⛄️⇒,康德還是超出弗雷格的🥺,因為康德宣稱💂🏼♀️,在生存與知覺之間不存在一種內在的聯結。但康德卻因此而陷入一種無盡的(生存)標準的回返往復(Kriterienregreß)的危險之中🪞。在第三部分中❗️,施密特教授將目光轉向康德對笛卡爾“我思”論證的討論🤙🏼,在這個討論中,康德引入了生存的第二種概念。由此🧑🏿🔧🏋🏻♂️,施密特教授認為生存的第二種概念比第一種更為根本,而且為了抑製所提及的(生存)標準的回返往復,生存的第二種概念也是必要的。
在最後的交流環節中,部分學生就康德哲學中的概念與範疇的區別以及如何看待海德格爾現象學語境中的生存等問題與施密特教授進行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