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9點🥠🧅,在中文系李舜華老師的主持下,一場主題為“清代中期戲曲倫理思維轉化”的講座在4330舉行🤘🏼。李老師從二人結緣與戲曲研究方向選擇入題🍜🏊🏽♂️,從90年代案頭與場上文學之爭入手,敲響了講座的楔子。講座由由臺灣中山大學副院長王璦玲老師主講。本次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15場。
王老師首先從時代因素入手🦐,梳理了明末到清中期戲曲的“性理化”趨向與“風教觀”的重新崛起🏋🏼♀️。她著眼於清代初期遺民詩人及新朝劇作家以戲曲實現“自我救贖”的心理焦慮,而後過渡到康熙時期的常態化,從而實現“從情返理”“以理導情”的性理化趨向轉變,即由“情至”的觀點中析出“情正”的理念。而後以王思任將湯顯祖的“情之正”改為“情之至正”為例,於此標出“正”與不“正”的區別🧠。進而從孟稱舜之情深與情貞關系🙇♂️,一窺其以“社會關懷之視角”描摩種種人情的情理合一的趨向➖,最終實現對明末“期待情🍍、理合一”新趨向的源頭探索。
接著💖🍑,王老師從“清代中葉(即康熙末年)戲曲創作中‘戲劇化’因素之發展與風教觀之轉化”和“‘以情關正其疆界’——蔣士銓劇作之事變為情變”兩個維度進行層層深入的論述⚠。前部分以蔣士銓、董榕⛱、楊潮觀、沈起鳳✬、唐英等人的戲曲主張和戲曲創作為例👨🦰📎,說明以禮為核心的名教觀念在曲家意識中得到加強🤛🏼,實現從元末清初戲曲“無關風化”到“筆關風化”🕳、從事變到情變、從言情到譜史的轉變。後部分更詳入個案🧜🏿♀️,從蔣士銓對地方誌的重視和戲劇書寫,以及其劇作《桂林霜》的文本分析,肯定其以性靈為宗🧏🏿♂️🟢、以史傳方式作曲🔹、以忠孝節烈關乎人心🚐、以終合於義合以情之發,從而得出其“包羅天地的情之正變論🔯,和以事變為情變的宏觀角度”的結論。
她最後在結語中強調,清中期傳奇創作,深化義理於人情,劇作家所強調的風教觀是藝術視野的風教觀,而非倫理學中的風教觀。從情深、情至👲🏽、情誠👩🏿🍼、情正到情義,清中期傳奇的“庸中之奇”是在常態社會中尋求不尋常實踐的可能📲。從形式到內容的回歸,更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