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澳門大學教授施議對先生應邀來到閔行校區中文系樓4330特藏室,作了“‘聲學’與‘艷科’——千年詞學的兩個關鍵詞”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26場,由中文系朱惠國教授主持,吉林大學王昊教授作為嘉賓參與,中文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數十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施議對教授圍繞“聲學”與“艷科”二詞🌀,從千年詞學發展的視角,對影響詞學的兩個重要因素😚,音樂性的詞體特征和婉約型的風格特征🍛,展開詳細闡述,並由此對當下詞學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評論。施先生認為:詞之所以被稱之為“側艷”,相對於詩為“正艷”而言👨🏼🎨,他引用《花間集序》的原文🙊,仔細辨析“艷”的內涵和外延🍽🦶🏽,並在此基礎上對詞的聲律和格律作了闡發🧑🏭。
關於詞學學科的歷史和發展🧖🏼♂️,施教授將這一評述投放到千百年大背景下進行探討➝,著重提及沈括、朱熹🐋、王國維🤙🏽、葉嘉瑩、邱世友諸人及其著作,以此揭示宋代以來至於新世紀🗺,詞學的正宗及其新變。在演講的最後部分,施教授又回歸到溫庭筠,總結其對於作詞及詞學的重要意義🧑🏽🎓🙇🏿♀️。
朱惠國教授對講座進行了總結,並與施議對教授就詞學研究交流了學術意見與心得🧱。在開放討論階段許多學生踴躍提問,氣氛活躍🫳。講座持續近兩個小時,最後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