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主講的“通向中國藝術心靈傳統”主題講座在中北校區田家炳教育書院516教室舉行。出席本次講座的有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顧平教授,碩士生導師曹院生副教授,張榮國老師🗑,以及美術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共五十多人。講座由顧平主持🚣♂️,本次講座為2018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第1場🏚。
講座伊始🤷♀️🙅🏻♂️,王一川教授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以及十九大報告中重視傳統文化的方針👩🏼✈️,並引出“中華美學精神”這個命題☣️🥹,王一川教授指出這個命題並非突然產生,而是有著深厚的本土美學與藝術理論淵源。提出重新反思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當代意義💂🏿♀️🧘🏼♂️,重溫中國現代美學家對“中國藝術精神”或“中國藝術心靈”命題的探討。
隨後,王一川教授由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換個心”與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重新尋找靈魂”這兩個觀點再次指出“傳統”的重要性。現代美學家提出要回到中國藝術心靈傳統且中國人心靈本身就具藝術性☎️🍿,王一川教授在此列舉出五位重要的現代美學家並對其觀點著作進行詳細的論述說明:宗白華先生的晉人心靈代表中國藝術心靈的觀點🛍️、方東美先生的道德性與心靈性雙性交融的觀點、唐君毅先生的可遊之美的觀點、徐復觀先生的莊子為中國藝術精神唯一代表的觀點、李澤厚先生的儒家為華夏美學主流的觀點。這些現代美學家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既有不同但也存在共通點👮🛺,這個命題的提出及其探討🤵,蘊含了這批現代知識分子對現代危機時刻中國文化復興的向往和建構意向,標舉“中國藝術心靈”👯♂️,其實正是在來自黑格爾的“時代精神”論和斯賓格勒的“文化心靈”論等歐洲思想傳統感召下的一種文化自學行為。
王一川教授提出,上述中國現代美學家眼中的“中國藝術心靈”⏰,能否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顯示其公共性或普世性,從而以中國視角對世界多元文化對話做出貢獻📳,答案還需從傳統中找資源👳♂️、找動力⏳、找靈感🍈。中國藝術心靈的特征為五點🩻:一是感覺方式上的感悟類興☢️;二是族群結構上的我他涵濡;三是宇宙圖式上的觀有品無👩🏻🦼➡️;四是理想境界上的三次分合;五是鑒賞體製上的興味蘊藉。王教授運用大量圖文對以上特征進行舉例講解說明。
最後🌔🌪,王教授重申本次講座的意義。當前,全球化進程中的同質化焦慮和多元文化價值觀競爭普遍存在📘,互聯網時代社群間和個人間裂痕加深💂🏼♀️,在現代性體製中涵養中國藝術心靈傳統🧑🏻🦯➡️㊗️,是走向未來的中國高素養文化公民的必備素養之一🚖,應成為當前藝術界自覺承擔的任務之一。隨後,顧平教授對本場講座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多多進行相關閱讀,與王教授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