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應邀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會議室作題為“歷史與文化的歧義🌿:客家學及地域學研究的一個難題”的講座🧚🏻♀️。本場講座為知名學者系列第2場🧑🏽,講座由牟發松主持💂🏼♀️,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教授以及來自不同院系的數十名老師和同學參與♌️🩳。
講座伊始,陳支平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歷史系紛紛改名為歷史文化學院,繼而提出🤏🏻,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值得關註。從問題出發,他梳理了歷史文化的差異,即歷史講求真,文化講弘揚♦︎。文化主觀,歷史學客觀,不同思維可能對同一種文化有不同的見解,歷史學的目標是追求歷史的真實性🤴,研究歷史要言之有據🍅,持之有故,而文化在弘揚時可適當誇張。所以貌似神合的“歷史文化”,它們之間所存在的歧義是在所難免的。
接下來陳支平教授以客家學研究為例,分析在這一領域中由歷史與文化之間的歧義而產生的學術難題。關於客家學研究➰☑️,陳支平教授強調有三個層面要註意🥅:“客家”首先是文化意義上的,其次才是歷史學的;“客家”首先是地域性的,其次才是血緣性的;“客家”首先是凝聚共同記憶層面的,其次才是學術層面的。
既然歷史與文化有差異👳,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差異是陳支平教授接下來探究的問題🧖🏽♀️⏮。他認為文化與歷史之間的歧義,也恰反映了史學家歷史知識生產與文化之間雙向互動🤟🏻,一方面,史家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受製於社會,包括社會文化🧑🏽🎄,另一方面彰顯他們的知識生產,形成不同的知識類型,也會影響接受者的價值認同,進而形塑社會文化。
講座後💞,牟發松教授對陳支平教授的講座進行了點評,認為陳支平教授通過客家文化研究的心得闡釋了文化與歷史的歧義。他特別指出,陳支平教授這場別開生面的講座是“鴛鴦繡取憑君看,更把金針度與人”。隨後𓀋,曹樹基教授與陳支平教授對族譜、地方誌在文化構造中各自的功用,進行了對話並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