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第6場校級百場講座在一教211舉行🧟♂️👌🏻。復旦大學歷史系吳曉群教授應歷史系孟鐘捷教授之邀,在王悅老師的主持下🛌,做了題為“古希臘史學”的學術講座📎。吳曉群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古希臘的宗教儀式和西方古典史學,對於古希臘史學有著獨到的見解🤱🏻。此次講座旨在介紹作為西方史學源頭的古希臘史學的產生👉🏿、發展情況,以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講座伊始,吳教授指出在史學史的研究方面存在著兩種導向,一種是將史家與史著分門別類,求其異同🔻;另一種則更強調對史家個體生命歷程及其與時代之間關系的探求。同後者相比,前者的研究理路顯然過於程式化👨🏿🦲,因而在無形中消解了個體所具有的獨特性🚣🏼♀️。
此次講座內容分為三個主題,分別是“從史詩到散文紀事”“兩種史學範式的確立”和“多樣的歷史敘述”。在第一部分中,吳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古希臘人對過往的認識是如何從史詩的神話傳統過渡到史學的散文紀事的。吳教授認為,神話是一種用以體認過去的記憶形式或紀念形式,是原生態的歷史敘述。它雖然是非理性的🕺,但也是一種解釋,而且在塑造群體認同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今人的視野中😜,神話故事往往成為一種愚昧的象征↩️,但它其實也具備一定的真實性,那就是反映了某一群體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精神特質✩。在古希臘,神話最重要的載體無疑是史詩(其中又以《荷馬史詩》為最),因此史詩的傳承也就成了一種保持文化連貫性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意大利哲學家維柯做過總結,他將史詩的這種特性稱為“詩性智慧”🪟。
在史詩傳統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是散文寫作。擺脫了詩歌韻律的限製,文字所能記錄的內容也更加豐富💫🐺,並且更加生活化。散文寫作的源起同譜系學的發展有很大關系👩🍳🏌️,而它最直接的動力就是人類對於自身過往的興趣。譜系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赫西俄德所作的《神譜》,其後由於上層社會的需要,墓誌銘、名錄、世系家譜一類的實用性文本相繼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歷史文獻也由此產生。到了公元前6世紀🛹,開始出現一些散文紀事家,他們逐漸發展出了一套敘事方法,並對他們所認為的“真”或“假”進行取舍。至此,從神話到歷史的轉變才最終完成。
在第二部分中,吳教授分別以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為例,重點介紹了古希臘史學的兩種範式🧑🦲🍄🟫。希羅多德對歷史的敘述是發散的👼🏻,他十分重視對民族、地理🕴🏻、風俗等方面的描寫,並在書寫過程中大量使用“插話”👏🏼🏮。吳教授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荷馬式”的風格◼️,它繼承了史詩口述的傳統。希羅多德的著作有多重的寫作目的,除了將historia發展為一種探究的方法之外,功業(erga)和原因(aitie)也是他探討的重要問題。希羅多德的歷史寫作已經脫離了對神的依賴🍎💻,轉而向人世尋找原因🧙♀️,是介於詩與史之間的一種創作。
與希羅多德不同𓀌🧔🏻♀️,修昔底德的歷史寫作只集中於一個主題,那就是戰爭。他是政治軍事史的開創者。修昔底德著作的另一個特點是演說詞的運用與戲劇性情節的展開。因其傳奇色彩過重♚,往往給讀者一種非真實的感覺。但在那個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寫作,也缺乏史料考證方法的時代,不能就因此否認修昔底德歷史學家的地位⚗️🧑🏼🤝🧑🏼。
在最後一部分中,吳教授簡要梳理了希臘化時代史學的發展狀況。她認為我們尤其需要把握當時的歷史語境👡,因為它是第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這一背景之下,史家面臨著多樣化的選擇:單一主題的情況被打破🗼,修辭學也被大量應用於歷史寫作。這一時代集大成的史學家是波裏比烏斯,他因融匯各種寫作風格而被後人稱為“歷史學家中的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