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吉林大學馮勝君教授在中文系特藏室作了一場題為《清華簡〈金縢〉及〈詩·豳風·鴟鸮〉所見周初史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中文系白於藍教授主持🧚🏿,來自校內外各院系的五十余名師生在場聆聽了講座。本場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2場🕣。
本次講座通過解讀清華簡《金縢》、《系年》以及《詩·豳風·鴟鸮》等文獻,對周公居東這一周初史事進行新的考察👩🏻🦱。首先,馮勝君教授對清華簡《金縢》篇簡文進行了疏解,著重介紹了學界關於簡文“王不紓”、“備子之責”❓、“瘞璧與珪”、“刈”等疑難字詞的考釋情況。接著👩🏼🍼👩🏻💻,馮教授梳理了周公避罪於東及東征兩種說法,認為今本之“居東”以及簡本之“石(蹠)東”非指東征,而是指周公主動下野,避居國都之東郊。通過對比今本“則罪人斯得”及簡本“禍人乃斯得”之異文,認為簡本記載更為準確。簡本“禍人”這一記載,暗示了管🫏、蔡自始至終都沒有參與武庚叛亂🫵🏻,管、蔡是禍亂周邦之“禍人”,而非勾結殷遺意欲顛覆周邦之“罪人”👩⚖️。結合《系年》“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以及《詩·豳風·鴟鸮》的記載,認為《鴟鸮》篇中提到的“既取我子”應理解為武庚已經俘獲了周人之子(即管𓀖、蔡等“三監”)。而簡本《金縢》之“禍人乃斯得”,則相當於《鴟鸮》的“既取我子”,也應理解為禍亂周邦之人被(武庚)俘獲。
講座之後,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吳振武教授對講座內容作了精彩的點評,並有師生就講座內容與馮勝君教授進行了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