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思勉午餐沙龍第117講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員樊波成作了題為“失義而後禮🤦🏽♂️:殷周秦漢禮製的設計架構與漏洞缺陷”🫘。高研院青年研究員楊洋、美術學院副教授李悅雯、傳播學院副教授甘蒞豪🪓,來自歷史系、中文系和思勉高研院的碩博士研究生也參與了本此沙龍。
報告人從殷周禮器變革入手👨🦼,探索殷周祭祀禮儀風格與內涵的差異,在此研究上討論“殷周之變”發生的確切時代與背景。殷周秦漢的許多禮儀雖然名目重合,卻因為彰顯尊卑秩序不同🦯,所以在祭祀儀式和社會功能上迥然有別。傳世禮書記述的“周禮”🙌🏿,並不出於周公⛹🏽♂️,而是西周中期甚至更晚才逐漸形成的禮製。至晚周秦漢時代🤱🏿,社會秩序又發生了深刻變革,儒生以舊製為藍本👍🏻,再次重新規劃禮製。報告人再以廟製與喪服製度為例,指出晚周秦漢儒生改編古典禮製的方法與路徑。繼而總結🏄♂️,四代禮製名同而異實,都是特定時代政治秩序固化的結果⚓️。
報告結束後📫📵,諸位師生就東亞族群政治認同、禮學的社會功能🚣🏻♀️、“厲始革典”⚂、家族庶子社會流動等問題與報告人展開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