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下午✂️,由哲學系楊海燕博士主持的上海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世紀以來中國都市電影的哲學意味研究”開題報告會在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4室舉行。浙江傳媒大學戲文系潘汝副教授,EON4平台傳播學院聶欣如教授🛐,哲學系酈全民教授和劉梁劍副教授參加了此次開題報告。
國外關於電影與哲學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有較為成熟、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與此相應,中國學界雖對電影與哲學的問題有所涉獵,但一方面具體規模較小且分散👷🏿,另一方面電影與哲學的理論研究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即: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尤其是都市電影)在哲學上逐漸實現了從接受西方觀念轉向依托中國本土精神資源的嬗變過程。鑒於此,楊海燕博士指出其課題將從哲學的時空存在論、知與行的認識論、道德與正義的倫理學三個維度,深入探究新世紀中國都市電影的哲學理念“從西到中”的嬗變歷程💺、基本特征和具體內涵。具體將從新世紀中國都市電影哲學意味的研究意義、嬗變過程、具體體現、形成根源以及觀眾審美接受五個角度展開研究𓀉,論證中國都市電影的哲學意味從“西方哲學”思維向“中國哲學”思維回歸的嬗變歷程,解讀電影藝術與哲學思潮、社會文化相互促進的內在原因,還原其基本的哲理核心和美學特征,為都市電影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哲學維度,也為我國當下的電影創作避免過於娛樂化和庸俗化提供理論資源。
圍繞楊海燕博士的報告,與會專家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酈全民教授首先就課題名稱中的“意味”二字提出疑問,其次以好萊塢電影為對比👨👦,談及中國電影該如何學習將中國本土文化更好的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酈教授還提出“自然性”概念,極具生發性與解釋力。劉梁劍副教授認為,“電影中的哲學”可能涉及不同的層次🤶🏿,包括電影自覺表達的哲學觀念、電影在無意中折射的哲學觀念等📨🧑🏼✈️,進而主張➰🧑🏿💼,避免將電影僅作為純客觀式的研究對象✫,應當通過電影中對現代性困境的反思體現研究者的思想關懷。聶欣如教授認為,課題的三個研究維度幾乎涵蓋哲學的存在論、認識論、價值論,內容廣博,非一時的研究可以駕馭😶。為避免研究陷入泛泛而談的危機,主張應縮小視角🎥,選擇一個維度重點切入,條分縷析,逐步深入🤾♀️。浙江傳媒大學潘汝副教授首先肯定了課題結合電影與哲學的研究方向🫙,同時結合自己近年來對伯格曼電影的研究體會,分享了一些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潘教授強調應堅持從人本出發⚒🔑,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反復觀看,琢磨體會👽,在參考一些影視理論基礎上同時要消除其對自身的幹擾,以便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與會專家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還就《大魚海棠》🪙、《唐山大地震》等具體電影展開風趣而有深度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