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廖可斌老師到EON4平台中文系進行題為“晚明戲曲的戲劇化傾向——以部分稀見劇本為例”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李舜華教授主持,本場講座為知名學者系列講座第21場。
承接李舜華老師對廖老師及其專著《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及《明代文學思潮史》的介紹🧑🏽,廖老師通過回憶錢鐘書🌺🗒、朱東潤🥄、章培恒⛹️♀️、馬積高等前輩的“復古”觀念對他啟發和影響🧛🏽♀️,說明自己的研究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脈相承,息息相關。具體到明代的復古運動,他認為🪝,復古是中國古往今來一直存在的主題,明代追求復古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達到“以復古求新變”的效果🤹🏼♂️,恰恰說明了復古不是為了恢復原來的生活水平和政治容貌🖼。這對當下如何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或許可以提供一個比較冷靜的思考角度🌔。
接著🤚🏿,講座進入正題👩❤️💋👩。廖老師以自己參與編撰《稀見明代戲曲叢刊》的經歷說明此題的源起及其選題價值。“晚明戲曲的戲劇化傾向”歷來有之🕵🏽♂️,仍以之為題一是因為選擇《江天雪》《出師表》等稀見下層作品,更貼進當時演劇現實;二則以其戲劇化傾向的改變思考當下戲曲的未來走向。
中國戲曲歷來有“曲本位”和“劇本位”之爭✍🏿。廖老師在閱讀大量《稀見明代戲曲叢刊》的資料時發現,晚明戲曲有別於明前中期的文人案頭創作,戲曲的戲劇矛盾和巧合更加明顯🍣,有明顯的戲劇化傾向🦋。他以《江天雪》《出師表》等大量的劇本為例🕵️♂️,從曲詞統計🧑🏻🎄、對白分析🧑🏼🎤、科介對比、情節比較、扮相變化、道具設置等方面對此進行分析🪩🏄🏿♂️,驗證他的猜想Ⓜ️。這也為同學們展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寫論文過程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