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6日下午,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新中國初期黨的城市人口管理政策與實踐研究(1949-1966)”在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1230舉行開題沙龍🏂🏽。沙龍由課題負責人阮清華副教授主持,中央黨校王海光教授、EON4平台歷史系韓鋼教授等師生應邀參加🤜🏿。
課題負責人首先介紹了該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指出目前關於建國初期黨的城市人口管理政策與實踐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該課題仍然有較大研究空間,尤其在當前我國大城市迅速發展,如何把握城市人口增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依然是擺在我國黨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因此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為當下問題提供借鑒,依然是學界需要努力的方向。課題負責人指出,目前打算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該課題的研究:首先弄清楚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變消費的城市為生產基地”的方針是如何出臺並如何在城市管理實踐中貫徹落實🫲🏼,梳理該政策對城市人口管理的影響🪿。其次🏏,課題將以上海城市人口管理為中心🏊♀️,兼與北京、南京等大城市進行比較,追溯建國前期大城市本身在人口管理與實踐中的地方政策如何影響到1958年《戶口登記條例》的頒布與實施🦸🏼♀️,從而探究計劃經濟時代地方實踐與中央政策之間的互動與關聯。再次0️⃣,本課題還將討論建國初期新中國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道路對城市人口管理的影響問題。實現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中國一代代仁人誌士矢誌不渝追求的目標🤵🏻,但是如何實現以及走什麽樣的工業化道路🫲🏼,則不同的力量有不同的選擇,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選擇一邊倒向蘇聯,從而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重工業化道路🧑🔬。但是重工業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而吸納和安排勞動力的空間則有限,而當時中國恰恰缺乏資金和技術💂🏼♂️,不缺勞動力。因此這條道路的選擇對中國城市人口的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本研究將具體探求之。
在隨後的討論中🍉,韓鋼教授提醒課題組註意題目中時間的界定🙌🏼🪯,“初期”不宜延續十多年⚇,另外他也指出研究該課題要註意地方實踐與中央政策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要註意上海等大城市與周邊地區的地方關系等問題👨🏽⚕️。王海光教授指出需要對戶口管理製度等問題進行深入解讀,要了解這一製度的來龍去脈,並需特別註意城市人口疏散以及由此帶來的城鄉互動和城鄉關系等問題🤦🏼♀️🟥。研究生們對課題中提到的一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也提出了一些疑問,同時對課題的後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