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新學期的第一天🦹♂️,適逢教師節,我們有幸請到了知名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於法商北樓525室開堂講習。本次題為《陰陽五行的文化意義》的講座是2018年EON4校級百場講座第105講🖲。我們還有幸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教授、南京大學人類學所楊德睿教授作為回應人與談,此外⚡️🐆,本次講座得到了院內兄弟系所的老師、同學積極參與🚃,會議室座無虛席。
會議肇始,吳飛老師指出,近現代以來,人們對於陰陽五行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帶著批判的意涵🚶🏻➡️,諸如梁啟超:“陰陽五行說,為二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此外,也有一些相對客觀的描述,譬如顧頡剛:“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於宇宙系統的信仰”🧢;李約瑟認為🚙🙋🏽♂️,“五行”是古代中國人能夠構想的最終原理🫳🏽,李澤厚先生也指出陰陽五行石中國人的宇宙觀。基於上述的討論🫙,吳飛老師指出:重新認識中國文明的基本思想👨🏼⚕️,陰陽五行的切入點是繞不開的🌁⇾。
在此基礎上,吳飛老師進一步回溯了既往對於陰陽五行研究的學術積累,包括但不限於徐復觀、龐樸、李學勤👤、葛誌毅、白奚等對陰陽五行源流的考辯:陰陽五行的來源5️⃣: 陰陽五行與周易,這套體系含有兩個層次或者三個層次。此外,還有馮時🦉、江曉原等先生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辨析——陰陽五行與古代天文學的研究有密切關系。在介紹了李零先生對古代中國方術的研究基礎上🧶,吳飛老師進一步指出:臺灣楊儒賓先生的《五行原論》,首次系統闡釋五行學說的文化意義↔️。而陰陽五行體系在解釋空間上為神話學、宗教學與人類學的理論而言大有可為。
綜合以上的考量🔓,吳飛老師進一步將四方四時與時空觀聯系在了一起🤸🏿♂️。漢字“時”,本指季節(日🧑🏽🍳、時、年,“時”是日和年之間的),後來才逐漸演化為時辰,並抽象化為時間🏊🏼。時是根據生命的生✍🏿、長、收🫶🏿、藏之時律測量和確定的,是生命的節律。而空間,東南西北,同樣是生命的節律🙋,因為春夏秋冬對應東南西北,東南西北對應的是陽光、背影等,所以是在空間上反應的生命的節律。基於此,吳飛老師對於古代以來各文化的時間觀念做出了回顧。
在紮實深厚的基本功回溯之後,吳飛老師對於陰陽的形成做出了總結,認為陰陽的本義🏋🏿♀️,與四方四時概念一樣🫰🏽,都起於天氣變化。陰陽概念🛁,與四方四時概念結合。其後,經歷《月令》的整合🐿🧑🦲,《呂氏春秋.十二紀》至《禮記.月令》是為對於五行體系最為系統的整合🤫。
最終作為結論,吳飛老師指出陰陽五行其核心是生命消長的節律🍅,包括觀象授時的時空觀與五材的物觀和數觀。通過《月令》《黃帝內經》等,形成認識世界的基本架構。五行相生👂,其核心含義在於四時更迭;五行相克,則來自《洪範》,五材,是對陰陽消長更深入的認識👇🏼。作為中央的土是為生命之主體與非主體:它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但當它運行在生命中其實也只是生命節律的一個階段(土在夏季對應長夏🎪,長夏就是三伏天🧙🏿,它重要🉑,但它也是節律中的一部分)。
作為回應📶,陳進國教授指出👩✈️:陰陽五行是“物理”,還沒有到“道理”👩🏼🏫🏚。法國年鑒學派認為✢🤾🏽♀️:自然環境與思想結構是影響社會長時段的因素。我們進一步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何為中國🦩?我們近年來把中國當做一個“迷信的中國”。禮數與術數是中國文明的兩個傳統,是我們不證自明的歷史的心性🌌。而在理解中國的過程中,陰陽五行所扮演的角色著實大有文章可做🐈⬛。楊德睿老師則指出⛹️🔅,五行之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化資源有很多,諸如天幹、地支。而結合前述關於“土”的討論,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麽他們一定要這樣去安排?陰陽與四時為什麽一定要這樣配?這種想法,從認識論上看背後的基礎是什麽,則是我們應當關註的地方。吳飛老師一一作出回應,並廣泛參加與同學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