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島村恭則談“‘民俗’是什麽——從Folklore到vernacular”

發布時間:2018-09-27瀏覽次數🧕🏿🕍:20

2018年9月20日🫸🏼,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教授🪈、研究生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生導師、日本民俗學會理事島村恭則老師應邀在法商北樓525成功進行了一場題為“民俗是什麽——從Folklore到vernacular”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民俗學研究所徐贛麗教授主持🚣🏿‍♂️🫱🏼,原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王曉葵教授評議,慕名而來的有本、碩🍄‍🟫🫏、博各個階段的學生,民俗學研究所中村貴老師和王立陽老師也出席了講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胡艷紅老師擔任翻譯。

講座伊始🚭,島村教授向大家對他所做的準備以及熱烈的歡迎表示感謝,緊接著在鄧迪斯對民俗定義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定義,他認為民俗(Vernacular)是民俗學基於民俗學的視角(反啟蒙主義、反霸權主義、反普遍主義、反主流、反中心的視角)來把握對象時所使用的概念✊🏿🕺🏻。是作為共有某種社會脈絡的群體中的一員在其生存世界——“生世界”中產生並活態存在的經驗、知識和表現。基於此🙇🏿‍♂️,島村教授就“民俗是什麽”這一主題展開講座。講座主要論述了三個問題,即什麽是民俗學的視角🟩?“日常”與“民俗”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為何要用“the vernacular”作為“民俗”的英語對應詞?

在梳理了啟蒙主義以及民俗學史的簡單框架後👩‍👩‍👧‍👧,島村教授分別以日本民俗學的發展特點和美國民俗學的研究進一步佐證了其定義民俗的反啟蒙主義特征☄️🌒。但特別強調的是定義中的“反”,並不是中文語境中的反對與對立🖐🏽。然後,島村教授就與中國民俗學界同樣,今年在日本民俗學界也很盛行的“日常”的研究做了進一步的講述。他認為“日常”不是研究對象,而是作為研究對象的“民俗”能被發現的田野。同樣“非日常”研究的民俗學也成立🧎‍♀️‍➡️。並對社會學為首的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日常”研究或“日常文化研究”做了區別,認為民俗學具有“使啟蒙主義的合理性、霸權🦩、普遍、中心🆗🏄🏻、主流等社會相位上產生的知識體系相對化,產生超越啟蒙主義產生的知識體系的見解”的獨特性特征👶。島村教授采用the vernacular來對應他所定義的“民俗”概念👲🏼,可改變英文中folklore一直以來帶有的傳統刻板印象🏖。同時通過vernacular這一關鍵詞,民俗學也會與其他研究領域之間的交叉與重合進一步擴大👩🏽‍🎓。他認為現代的學問,都應該在跨學科的研究中不斷前進,同時也必須重視從18世紀以來的民俗學的獨特目的與視角💖。隨後,王曉葵教授進行了追問、質疑和思考的三方面評議💢。

互動環節,在場師生與島村教授就目前民俗學研究的背景、民俗學者應該如何把握日常、研究民俗的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徐贛麗教授借用埃德加·莫蘭所提出的“復雜性思維”與島村教授就能否讓民俗的定義走出“非此即彼”的狀態進行了進一步交流👯‍♀️,最後👩‍🦱,大家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向島村恭則老師表達了敬意與感謝,講座圓滿結束🚴🏻。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