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14:00🎸,上海外國語大學亞述學專家王獻華教授應邀來訪,在人文樓1206報告廳為全校學生做了一場題為“早期兩河流域研究與人類政治文明史的分期”的校級百場學術講座🏊。講座由歷史學系李海峰教授主持👨🏻🚀。
王獻華教授首先對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地貌及重要的史前文化進行了背景介紹🔫,認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產生時間最早,有著更強、更鮮明的原生性,從而使得自身發展不同於其它古代文明。隨後王教授通過考古材料對兩河流域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對烏魯克文化的起源、烏魯克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影響進行了重點講述🦀,並認為烏魯克世界體系並非是一個霸權體系🦡,而更多是一種貿易或者宗教上的聯系和交流🤽🏻♂️。“烏魯克碗”在其它地區的出現,並不一定存在著政治上的征服👃🏻,而更可能是貿易往來的結果。烏魯克文化實行的是一種共和體製,宗教在政治生活也起著重要作用。王教授認為🐉,古代兩河流域文化的發展最初是從北向南延伸,然後又從南北發展,成循環發展的趨勢。烏魯克文化衰落之後,北方的基什成為新的政治中心,但基什實行的是一種王權專製的統治模式👡,而不是烏魯克文化的共和體製🧝🏿。基什之後👩👧👦,巴比倫尼亞中部的尼普爾城邦開始興起,尼普爾實行的則是一種宗教神學體製🧟,在尼普爾甚至沒有國王,高級祭司在生活中具有主導作用。烏魯克🚷、基什和尼普爾分別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政治統治模式🫵🏻,也代表了古蘇美爾城邦爭霸時期的三種城邦類型。
古蘇美爾城邦爭霸後期,溫馬的盧伽爾紮吉西開始崛起👮🏿♀️🔀,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地區🍮。然而盧伽爾紮吉西卻做出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決策🏃,率兵攻打北方的基什♝。最終紮吉西被基什的薩爾貢打敗,做了俘虜,把大好局面拱手讓出👨🏼🎓。薩爾貢打敗紮吉西之後🪹🙅🏽,通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統一了兩河流域,最終建立了兩河流域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阿卡德王朝。王獻華教授對這段歷史進行了細致的講解,並對阿達德王朝幾代國王的行為進行了考察,特別是對那拉姆辛生前把自己神化的原因進行了重點分析。王教授認為那拉姆辛沒有把阿卡德的神進行提升,而是把自己神化為萬神殿中的一員,主要是統治國家的現實需要🧔🏿。那拉姆辛認為把自己上升為神,更能夠維持帝國的統一與和諧,更夠把各方力量團結在自己周圍©️。同時🧚🏻,王教授並認為🐧,那拉姆辛把自己神化為神也可能受到了埃及法老生而為神觀念的影響。
講座最後🧚🏼♂️,王獻華教授介紹了兩位著名學者對政治文明史的分期理論。王教授以古代兩河流域早期政治文明史發展的史實為基礎,對西方學者提出的政治史分期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自己對人類政治文明史分期的劃分標準和基本觀點。講座交流環節🏇,王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做了耐心的回答,講座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個多小時。通過這次講座,使學生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早期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